美丽的遇见
♢刘爱玲
2017年5月,受陕西省残疾人作协邀请,有了一次赴京的文学交流活动,令我没想到的是,就在这次活动中,我见到了已经年愈八十高龄的何启治老师。当满头银发的何老师戴着一付高度近视眼镜,手提一只装满了书的布袋出现在《中国残疾人》杂志社的会议室时,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位有着谦逊笑容的老人,真的是我所见过的那位大名鼎鼎的何老师吗?
说起与何老师结缘,还要追溯到十五年前。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把天堂带回家》历尽坎坷,于2002年6月在北京华夏出版社出版,7月,出版社召开《把天堂带回家》的作品研讨会,邀请陕籍在京评论家李建军、何西来、白烨及中国作协的蒋巍、雷达、何启治等老师参加,我就是在那次的活动上认识了何老师的。那是我第一次以文学的名义如此接近这些文学大家,我像个误入陌生领地的小动物,在研讨会上忐忑不安,感觉自己捧出的是颗上不了台面的丑陋的小土豆,既怕他们无情的批判,又怕以这样的文字示人是浪费了他们的宝贵时间。但我没想到,在中国文学界负有盛名的评论大家们,并没有以我捧出的果实小就忽略不计,而是给了一致的鼓励。我记得,李建军老师就此还回忆了他上学时路过铜川的一些陈年趣事;蒋蘶老师说他把我的小说推荐给了他的孩子看;何启治与何西来老师都在研讨会上作了激情洋溢的发言给予肯定。是他们的肯定与鼓励,使我忐忑不安的心渐渐安静下来。回到铜川后还收到了何西来老师为此作专门写的评论文字稿。我清晰地记得那位红脸膛的语调温和的老人就是何启治老师,是茅奖作品《白鹿原》的责任编辑。
何老师在发言中说:这是一部非常真实,真实到令人震撼的作品,这部作品说明,小说尽管作为虚构的艺术,但是真人真事的纪实,只要题材把握好了,表达好了,它也是很有力量的。我当了一辈子的编辑,我觉得这部作品表现了那么一大片的人群,她的父亲、母亲、姐姐,都是鲜活的形象,看了令人难忘,写出了人性善良纯真的方面。也把农民的自私狭隘表现出来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农民勤劳、善良的一面。读了作品,令人感到悲愤、沉重,我们也是人,为什么我们的生活是这样。切入点写政治苦难,物质苦难,精神苦难,最能分辨人性的善恶,感情的真伪,人性的强弱。这部小说把苦难写透了,小说语言形象,生动传神,总体上是一部很好的作品。作者很年轻,前景很光明。
那是2002年夏天最热的一天,是时高考还在7月,那天是8号。许多年后,回忆起那一天,我都觉得,那也是我文学的高考,从此开始,我走上了文学之路。
我没想到这次进京的交流活动能见到何老师。不能不说我是一个胆怯又自卑的人,就在北京研讨会后的十五年间,因为通讯的不畅以及我自己的原因,竟然与老师们从未能联系过。只是默默地做着自己的事,虽然也有一些成绩,但那是多么渺小的一件事啊,又何德何能拿来与老师们对话呢?可是此刻,老师就坐在我旁边,当我们聊起十五年前的那次会议,以及他对我的影响,我说,那次研讨会上的鼓励对我非常重要,正是那些鼓励让我在文学的小道上坚持了下来,让我在文字里起身,重塑了自己。听到这里,何老师呵呵笑着,做了一个坚定的手势,说,是的,文学可以改变命运!
在接下来的讲课里,他侃侃而谈《白鹿原》的出版及获奖过程,手中的讲稿厚厚一沓,一格格整齐地写在方格纸内。何老师说,接到与残疾人作家交流的邀请,他一直在想要讲什么呢,然后就准备了这个讲稿。他并没有因为他要面对的是一些残疾人作家就有所懈怠,从中可看出何老师是怎样一位严谨的人。我注意到何老师的眼睛是不时眯起的,戴着厚厚的镜片,镜片上有密集的光圈,一问,果然已经近2000度,而且有不可逆的黄斑变性。
会后,何老师向大家赠送了他的两本书,一本是《朝内166:我亲历的当代文学》,另一本是由他与冯立三老师主编的《春风秋雨——中国当代文学五编辑散文选》。因何老师带的书很快分完,我没有得到赠书,但何老师让我留下了通讯地址,说他回头寄给我。我没有奢望能得到老师的寄书,毕竟,让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跑邮局在我是不安的,但我没想到,回铜川的不几天,就收到了老师的快递!
也许应了那句“越伟大的人越谦逊”的名言,我仔细阅读了这两本著作,了解到一位终生为文学作嫁衣的编辑的一生,这样的一生无疑是伟大的。何老师是广东龙川人,1936年9月出生于香港,195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即分配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退休,之后返聘到2003年,才完全离开工作岗位。但并不表示他离开了文学,他仍然关注着中国文学的发展,为后起之秀鼓劲呐喊助威。如果说文学也有伯乐与千里马之说的话,一位优秀的编辑无疑就是作者的伯乐,一生中能遇到这样的伯乐是幸运的。
记得我写《把天堂带回家》时,有位作家的语言对我产生过非常大的影响,那就是四川作家邓贤。阅读《朝内166:我亲历的当代文学》,发现邓贤老师也与何启治老师有着不解之缘。1990年何老师从美国探亲回来接触到邓贤的《大国之魂》书稿,经过认真的分析后认为:“在滇缅印战场与日寇周旋的确实是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军队,而作品着意通过二战中滇缅印战区的故事来透视中日英美等大国的民族之魂,无论对中国军队、中华民族的优劣,或西方盟友或日本侵略者的长短,都作了严肃冷峻的剖析和充满激情又真实准确的表现,角度独特,发人深省,无疑是同类题材中独树一帜、有分量有魅力的好作品。”《大国之魂》精减版20万字刊发于《当代》1990年第6期,之后一鸣惊人。而我也正是那时通过《当代》杂志阅读到的邓贤老师,被他的作品深深吸引。之后相继又读了他的《中国知青终结》、《流浪金三角》等作品,被他的语言风格吸引,并受到影响。
1992年,何老师遇到了他编辑生涯中第三部重要的作品,那就是陈忠实老师的《白鹿原》。他先签署了分两期在《当代》(1992年第6期和1993年第1期)连载的终审意见,又在1992年9月调任人文社主管当代文学的副总编后,签署了作为重点书出版这部长篇小说的终审意见:“这是一部显示作者走向成熟的现实主义巨著。作品恢弘的规模,严谨的结构,深邃的思想,真实的力量和精细的人物刻画,使它在当代小说之林中成为大气磅礴的作品,有永久艺术魅力的作品,应作重点书处理。”在《白鹿原》参评茅奖期间,他又据理力争,从而使《白鹿原》在1997年揭晓的第四届“茅盾文学奖”中榜上有名。当何老师与我们在《中国残疾人》杂志社的会议室里,回忆起有关《白鹿原》及陈忠实老师的点点滴滴,何老师不胜感叹,世事不公,陈老师走的太早了,他为失去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与挚友不胜唏嘘!而我也回忆起那年到图书馆借《当代》来读《白鹿原》的情形。
何老师编辑生涯中另一部重要的作品则来自当时还非常年轻的作家张炜,那已经是1986年的事了。张炜带着他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古船》到北京找《当代》,他很幸运,遇到了刚刚担任《当代》杂志副主编的何老师,那也是何老师第一次受主编委托负责终审长篇小说。《古船》在1986年第5期刊出,引起强烈反响,又于1987年8月由人文社出了单行本。
直到阅读这本《朝内166:我亲历的当代文学》,我才发现之前读过的,九十年代轰动一时的一位中国教授在美国打工的故事就出自何老师之手,写的是他的亲身经历,名字叫《中国教授闯纽约》,里边的唐教授就是何老师本人。何老师命运多舛,历次运动中受到冲击,但他初心不改,九零年代在美国探亲期间,原本可以留在国外过优沃的生活,却毅然选择回国。又一次,可以去高校工作,他却最终还是选择了继续自己的编辑工作。他称这些为美丽的选择。正因为他的选择,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了《古船》、《大国之魂》以及《白鹿原》,有了那么多数不清的好作品,这真的是一份美丽的选择与遇见,是中国文学的幸运。
当我合上这本《朝内166:我亲历的当代文学》,仿佛又一次看到了何老师,他那智慧的白发,谦逊的笑容,我又想起那天,他附身握着贺绪林老师的手的情形。贺老师与现场的另一位辽宁作家赵凯以及我,都是受过何老师提携帮助的人,这份美丽的遇见成就了我们各自人生的精彩,这份师恩,将在我们心底永存!祝福何老师!
♦作者简介:
刘爱玲:中国作协会员,铜川市作协副主席。曾获全国梁斌小说一等奖及柳青文学奖,作品入选多种选本。
中国当代散文精选
投稿邮箱:bhsx08@sina.com (欢迎通过电子邮件投稿,请不要重复投稿,电子投稿后,请不要再寄来纸稿。投稿请注明详细联系地址、邮编、电话,微信号、投稿后请关注博海书香公众号:bhsx272580736和国际诗歌网:www.gjsgshxh.com 每天将发表部分入围作品)。
截稿日期:2018年11月30日(以当地邮戳为准)
联 系 人: 丁红梅 戴三星
美国分会联系人:马梦瑶
桂林分会联系人:何兰青
九江分会联系人:柳守猛
联系电话:(010) 56140133 13691058281(戴三星)
投稿后请加国际诗歌网微信号:bhsx08
主办单位:
国际诗词协会
国际诗歌网
学术顾问:丁芒 丁一 冰耘 潘颂德 韩 英
会 长:沈裕慎
副 会 长:袁仲权 曹 平
秘 书 长: 戴三星 李 平
编委会成员:沈裕慎 李 平 戴三星
梁全义 陈锦绵 蒲公英 何兰青
马梦瑶 李汝保 朱超群 陈立琛
韩 江 陈典锋 买 超 曹 平
龚明仁 李剑青 涂作武 张石珍
王中海 马梦瑶(美国) 陈湃(法国)
(排名不分先后)
执行编辑:丁红梅 何兰青 胡耀辉 周已雄 马梦瑶(美国)
法律顾问:戴 斌
联系电话:010—56140133
欢迎 投稿
小说、散文、诗歌、书画、摄影等
投稿邮箱:bhsx08@sina.com
国际诗歌网原创,作者:国际诗歌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jsgxh.com/prose/2526.html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