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缘之源
作者:董衿希
夏天,踏入福建省福州市,在三坊七巷的弄堂口里,能够看到来往行人不时穿梭中间,青色的石头路面上偶尔露出一丛丛嫩绿的草芽儿,雕梁画栋被时光蒙上了灰色,使得周围的房檐屋脊都有了庄严的色调。闲庭信步间,便进入大光里8号的陈衍故居,那是一座古香古色的木式结构建筑群落,这就是福州的中华福文化馆。环顾周围,古木散发清香,环境高雅,在这座典藏了中国最多福文化珍品的展览园中,即可以窥见中国大半个世纪关于福的文化宝藏,更可以通过福馆的藏品了解福州这处山海灵秀之地是如何所具福耀。
推开斑驳的实木大门,大中堂里豁然立着一块屏风,上书“中华福馆”四字笔力雄劲,颇有质感的字迹映衬着厚实的木门,更显出一种古朴厚重。馆中东西墙上各张贴了不同字迹不同形状的“福”字。中华“福”字文化历史悠久,中国人惜福爱福,从古到今,有多少文人墨客爱写“福”敬“福”。“福”乃六大吉祥之首。“福”字是中华最古老,最美好,最受欢迎且被广泛使用的文字之一。自古以来国人就有盼福、崇福、惜福、祈福、祝福的优秀传统。福,代表着中国人的美好祈愿,是传载千年的文明,是民族古老的梦想。
中华福馆选址在陈衍故居,也是对福的一种最好诠释。处于文儒坊三宦堂的陈衍故居,建于清代,坐北朝南,四面风火,内分四区,第一区为五间排木建筑,第二区是“匹园”,园西北一角建三楹双层楼阁,名“花光阁”。西南有小榭,园内植有梅、竹、海棠和石榴。此地是陈衍著书之所在,充满了浓郁的学术氛围和文化底蕴。晚晴期间,陈衍的匹园和花光阁是福州首屈一指的诗楼。陈衍撰联花光阁“移花种树竹刚三径,听雨看山又一楼”。还曾在《畏庐寄诗题匹园新楼次韵》中对诗楼予以赞缪:“敢云隐几日看山,只拟千忙博一闲。联扁兮书已坡谷,画图传本待荆关。谁知五柳孤松客,却往三坊七巷间。循例吾家悬榻在,何妨上冢过家还。”
陈衍其人,本字叔伊,号石遗,晚称石遗老人,早年幕游各地,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厦门大学、无锡国专等学府。他以精深的诗学、儒学、经学、朴学、史学、经济学在清末民初文坛上享有盛誉,留有大量诗文经史著作,所揭橥的“同光体”诗论对中国近代诗坛影响深远。在福馆的陈衍先生展览馆中,可以见到一副照片,照片上的老人似乎正在凝神思索,他枯瘦而充满皱纹的皮肤上不仅写满时间遗留下的沧桑痕迹,脸上更有学者所固有的那股坚毅神情。玻璃橱窗里有他留下的《陈石遗集》,其中,书籍《石遗室诗话卷二十》翻开的册页里还记录着“岁生进士会佑君有鄂州秋感诗”的内容。
从陈衍先生展馆里走出来,站在福馆的花园廊阶处,可以看到枝繁叶茂的榕树挺立在一侧,浓烈的日光在福馆古铜色的高檐上明亮的晃着,这些榕树的枝干粗壮,绿荫如盖,阳光如同细沙一样从层层叠叠的树叶上洒下来,每一片绿色上都倾斜下密密的光芒。站在这些被时间镶刻了无数褶皱,皮肤黝黑的巨大树木间,能够感觉到远古的岁月扑面而来。榕树是福州的标志性植物,就像泉水之于济南,故宫对于北京一样,榕树对福州而言,浓缩着一个城市的文化与传统。不仅在福馆,甚至灰砖梁角边,青石花园间,河岸水道旁都处处可见高大的榕树。福州素有“榕城”之名,其历史要追溯到东晋时期,当时太守张伯玉曾令居民遍植榕树于街道,于是一夜之间,福州市的大街小巷便成了“署不张盖,绿荫满城”。以至于郡守王达亦对福州城中榕树的繁景赋诗而赞曰:“清荫随日远,翠影共烟浮。广荫均荣贱,安人异品流。惺炜临大道,冠盖俯高楼。避暑疑无夏,当风别得秋。” 榕树修枝翼布,密叶云浓,结驷千乘,象青盖童童。虽无材,而用大效显,自此,便成为福州的一大特色,在福州“林退榕进”时期成最优质的树木,于邻街港巷尽皆“邑拱如星布,我疆我理,俾卤地岩城,具瞻福耀;三山环若屏依,克师克帅,望绿林丹荔,尽树棠阴。”
福州人杰地灵,中华福馆中关于福的文化多不胜数,除了榕树“具瞻福耀”,在“非遗”展览馆中还陈列着“福州三宝”,北京“天下第一福”,陕西“福禄寿喜山水画”以及吉林“中国福龙”和山西“剪纸”等作品。
福州三宝作为城市数千年生活经验的沉淀和传承,也是对福文化的延续。
福州工艺品三宝分别是脱胎漆器,油纸伞和角梳。
脱胎漆器的制作历史源远流长,每一件精工打造的艺术品上都凝结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福州特有的地方风格。郭沫若曾说福州的脱胎漆器是“精巧叹加工,玲珑生万物,繁花着手春,硕果随意悦,天下谅无双,人间疑独绝。”不仅工艺技术精湛,而且色泽鲜艳,器型庄严,绚丽夺目,正是“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福州脱胎漆器技艺冠绝天下,其造型不论是盘盒、花瓶,亦或是人物动物,体质都是轻、薄、巧、精,正可谓“举之一羽轻,视之九龙鼎。”而在漆器的炼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材料当属金银箔纸和螺钿,在福州古老的民俗风习中,金银箔纸是民间祭祀之物,寓意吉祥,象征着财富。“闽人视贝壳如金银,食后,郑重放置门后或床下,预兆来年吉利富裕。” 因此,这种置金银箔纸点缀其上,增加富贵华丽之气质,使器物不仅形质美观,更在意蕴上象征生活福泽绵远的脱胎漆器工艺品,在闽人中逐渐散播,并承继下来,彰显着福州人对“福”的理解和信仰。
在福州脱胎漆器的品种里,要数山西平遥的推光漆器艺术技巧最高明,平遥推光漆所制外形温润,绘饰金碧辉煌,闪光发亮,且经久耐用,耐热防潮,是漆器中的上品。盒上所刻蝙蝠祥云,更是雍容华贵,成为女子们爱不释手的观赏品。
福州的脱胎漆器继承了中国传统漆艺文化,其创始人为清代福州裸漆名匠沈绍安。脱胎漆器在福州独特的人文环境下熏染了当地土风民俗,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面貌。不仅如此,长久工艺制作的智慧还使这里的人们创造了“夹纻器型技术”。“夹纻器型技术”是佛教造像的重要方式,至今已延续千年。“夹纻”塑造法的木柱支架、竹篦绷扎、漆灰糊封、贴金饰、漆彩衣等一系列工序都使装裱出的观音、佛陀、罗汉、神仙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叹为观止。供奉这些庄严的神像,赋予其保佑如意的吉祥心愿,也是福州人的一大福祉。
所以福州乃有福之州,其州之土聚灵攒运,民皆心灵手巧。
如果说福州脱胎漆器工艺显示了福州人对福气运气的一种最朴实的表达,那么,油纸伞却是福州人居家必备的物品。福州的纸伞业繁盛于清代,到了清末民初,全城纸伞店已多达三百余家。其中,中亭街的“杨常利”伞店为杨大坤在清嘉庆年间所创,杨伞晴雨兼宜,在盛夏烈日亦不发泡,不爆裂;而倾盆大雨中被雨水冲刷亦能不脱骨,不漏水;伞面所绘颜色图案在暴雨的冲洗中也依然如新,端的是良工精致。福州“杨常利伞”更在辛亥革命时期抵制日货运动中被大力提倡。而在1955年,“杨常利”伞坊并入国营福州伞厂后,又维持了将近三十多年的辉煌。据传,1982年的初夏,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到香港时,手中擎的就是一把福州花伞。除了女王,日本的花嫁新娘更是爱福州伞,每逢雨季,色彩缤纷的花伞盛开在微雨之中,桐油香味随风飘荡,如同城市里绽开的美丽花朵。
福州纸伞品种琳琅,花伞、明油伞、丝绵纸伞、蓝绿硼伞、双层花伞都造型雅致,颜色或清新淡雅,或明艳妩媚,捧之于手,伞面团团,甚是可爱。绢印采画花和绢印套色童伞,也是别具一格,显示出了极高的造诣。纸伞所用伞骨都是闽北五年以上的深山老竹,韧性大,弹力强,且防霉,防烂,防蛀。再刷上粘性极大的桐油,绘之以山水花鸟,一把做工考究,精美绝伦的油纸花伞便制作完成。
福州俗语里把油纸伞称做“包袱伞”,不仅强调了福州人生活中与伞的密切程度,更是取其谐音为“保福伞”,意既多福多寿。而“油纸”也谐音为“有子”,意味着开枝散叶,子孙昌隆。伞架为竹,是节节高升,外形为圆,意为美满团圆;桐油工艺,味道辛辣是镇宅辟邪。传统婚礼上,新娘出嫁下轿,媒婆要用红色油纸伞遮挡新娘以寓迎福。正因为油纸伞在福州人心中有纳福增祥的美好寓意,广大福州市民便把传统福州油纸伞称之为“国伞”。
福州角梳既是传统手工艺的一朵奇葩,更体现了福州工艺匠师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在民间的说法中,福州角梳具有去垢不沾,解痒不痛,温润不挂发,促进头皮血液循环的保健作用。虽然在日常保健中角梳的功能更多,但它的艺术性也极为高超。一把寻常的梳子,经过精雕细刻,可雕琢成半月形京梳,也可制成一端齿间宽、一端齿间窄的鸳鸯梳,有带柄的烫发梳,还有广式梳、西式梳、英雄少年式的角梳,名目繁多,花样齐全。更有套梳配以狗、猫、虎等动物形状,或以古琴,琵琶等乐器样式配套,具是浑然一体,形象逼真。
福州角梳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出现,距今已有700年的历史。明朝,角梳已经随着福州造船业的发达而销往各地,贸易的成熟促进了对外交流的日趋频繁,也使得角梳行业在当时极负盛名。1886年,“李发记角梳店”对角梳的图样进行了新的设计,更通过货郎担货的方式运送销往全国。19世纪末至20世纪,角梳行业进入鼎盛时代,并与脱胎漆器,油纸伞并称为福州金牌产业。角梳能称福州三宝其中之一,在于所选材质十分讲究,选料只选质地坚实、不易弯裂的“南牛角”和“北羊角”,选蹄也只选取生性水牛蹄。经过锯、开、劈、凿、流以及打坯,改、办、复、剔、磨、梳等流程,便打磨出光滑细腻的角梳模型,再印字,裱花,描写人物山水,贴金箔,使之成为美轮美奂的艺术品,为人所喜爱,不仅用于女子梳妆,还可盘玩观赏。角梳之美衬托的福州的美人也更温婉动人,难怪著名作家郁达夫要说:“福州女子有此宝物格外标致起来,女子美的水准竟高过苏杭女子数倍,像是希腊古代的雕塑人形。”
福州角梳使福州的女子更迷人,这也是福州之福。但是除了这三宝,展馆里还展示了福州软木画,寿山石、木雕、石雕、漆线雕、漆画、竹草编织、陶瓷、蓖梳以及采茶灯。
福州的寿山石是中国“四大印章石”之一,形成于距今2.3—0.7亿年的中生代,是由岩石中溶解出来的硅、铝胶体沿着石头裂隙凝结而成的结晶,颜色斑斓瑰丽,七彩流光,性灵通情,不言而可人。是古往今来文人雅士的藏品,清朝黄任曾在其诗《寿山石》中颂赞:“俪白妃青又比红,洞天生长小玲珑。怡情到老同燕玉,好色于君似国风。神骨每凝秋涧水,精华多射暮山虹。爱他冰雪聪明极,何止灵犀一点通。”金石书画家潘主兰先生在《寿山石珍品选》序中也曾写道: “寿山贞珉、岂惟秀色可餐,其丽质弥足珍视者,盖有五焉:曰润、 曰灵、曰莹、曰嫩、曰腻。其或如丽珠肌肤,则石之丰润也;其或如燃犀照水,则石之空灵也;又或冰盘玉碗,则石之晶莹也;又或如春笋雪松,则石之嫩也;又或如脂如腴,则石之凝腻也。如斯尤物,迥非笔墨能尽其名状。”
福州寿山石储量丰富,经千余年日月熏陶,风雨滋润,为历代名家心摹手追,塑造出许多形神俱臻,精妙绝伦的艺术珍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积淀早就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中国之“国宝”。
此外,中华福展馆里还有四面雕刻“福”字的葫芦器,百福贴,兔儿爷等,最吸引人的,要数妆匣,在老檀木上刷着黑漆,每一层抽屉里都是一个小写的“福”,真是有趣极了。在这些展品里面,兔儿爷又叫做双福团圆,是老北京的吉祥物,据说也是北京城的保护神。传说兔儿爷能赐给人们平安,从明代起老北京人就有自家请兔儿爷,给亲朋送兔儿爷的习俗,请兔儿爷就是请平安,送兔儿爷就是送祝福。
除了这件兔儿爷,还有另外一件来自北京的物什儿在展馆里同领风骚,那就是“北京毛猴”。毛猴又称金蝉猴,俗称“药材猴儿”,或者“知了猴”,是具有鲜明京味特色的民间艺术品。关于毛猴的来历,在民间还有一则故事。相传在清朝同治年间,北京的一家药铺里有一个伙计,到了晚上,这个小伙子无聊的摆弄药材,偶然间在蝉蜕中获得灵感,用辛夷做躯干,蝉蜕的鼻子做脑袋,前腿做下肢,后腿做上肢,用白芨一粘,做了一个人不人,猴不猴的形象。就这样,这世上第一个毛猴诞生了。掌柜看后觉得伙计的“创作”很有意思,便把这四味中药包在一起,作为“猴料”出售。而毛猴也从此成为一种民间手工艺流传开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就连老舍的夫人胡絜青也为“毛猴”题诗:“半寸猢狲献京都,惟妙惟肖绘习俗,白描细微创新意,二味饮片胜玑珠。”而在中华福馆内,这件意寓着毛猴送福,祈求平安、招财进宝的展示品,不仅体现了人们生活的情趣,也表现出人们对美好愿景的期待。
再往里走,能够看到其中一间展馆的墙上挂满了肚兜,这世间或许没有什么衣服能够比肚兜所承载的福的含义更清楚确切了。肚兜是传统服饰中护胸腹的贴身内衣,行下角有的为尖状,有的为圆形。大多是父母亲自手工缝制给孩子们的,寄托了对孩子的期盼和无限的爱,所以不同样式的肚兜有不同的讲究。例如,小孩儿刚学会走路的时候准备的是蓝印花布福字肚兜。稍大一点,肚兜便用色彩艳丽丰富的蝴蝶图样。而在男孩女孩成年时,会缝制一件白色肚兜,用黑线在小兜上缝制“福禄寿喜”。只有在成年以后才用黑线缝制镇压邪祟的图画。绣花肚兜较为常见,刺绣的主题纹样多是中国民间传说,而用花卉草虫,则意即趋吉避凶、吉祥幸福。
如果转过身,展台上停放的一只水密隔仓福船,绝对会使人震撼良久。福州福船是我国帆船航海时期三大船型之一,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福船,指福建籍船匠建造的一种尖底面阔、首尾高昂、具有水密隔舱,适于远航的商贸用帆船,称之为福建船。狭义之福船,则指在明嘉靖倭乱以后,依托福建船优良的船型改造成为能适应各种海洋环境并能发挥最大效能的各类战船,这种船一般都在福州建造,故以“福船”命名。而所谓“水密隔舱”,就是用隔舱板把船舱分为互不相通的舱区,这一船舶结构是中国在造船方面的一大发明,它即有效的提高船舶的抗沉性能,又增加了远航的安全性能,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和卓越才能。
回头相视,一副苍劲有力的“福满人间”墨宝横陈墙上,空白处题着传印法师的名字。法师字月川,名毓岱,原籍辽宁省庄河县。1954年于江西云居山出家,后受戒,亲近虚云老和尚,蒙授沩仰宗法系第九代传人。
更令人感到难忘的,还是展馆内挂的满满当当的筷子筒,这些筷子筒又叫做清代著筒,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为适应不同的摆放环境,著筒有壁挂的,也有吊着的,而更多平时常用的则是摆放在桌上的。清代和民国时代的箸筒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一边弧形一边平面的半圆形;一种是筒底钻几个小孔,供滴水通风之用。到了民国时期,箸筒进行了改良,增加了放置汤勺的地方。著筒的文字和图案大多是九世同堂,百子千孙,蕴含着对家族兴旺、人丁繁衍方面祈祝。据《旧唐书·孝友传》中载,唐高宗在郓州一带向农户张家询问九世同居,家人相安无事的诀窍,老人手书一百多个忍字,令高宗感动不已。后人便以此比喻家庭的和乐安详,幸福绵长。
当然,花样繁多的展示品中还包括了李方福字,赵立凡所写福字,张思科亲手绘制“中国梦”挂壁,福州漆画“三坊七巷”、闽南窗花“五福临门”、德州白瓷“福到”,还有拓字“醉(最)有福”——百姓之福,手工金属浮雕画“中国福龙”等。
但是最难得的,却是古代寒武纪后期三叶虫化石 “天下第一福”和高光岩的中药反手福图。三叶虫化石也被称为燕子石,或者蝙蝠石,是我国稀有的古生物化石之一。三叶虫原本是生长在海水中的一种节肢动物,五亿年前,一次不可名状的巨大震动,把无数的砾石和三叶虫们骤然间压缩到地底,之后历经亿万年的熔铸,三叶虫的形骸如春燕穿柳,似蝴蝶寻芳,浮雕般凝于岩板层面,色泽古雅,纹彩特异,富有天趣,成为记录沧桑巨变的稀世珍宝和耐人玩味的收藏珍品。
明清时期,就已经有用燕子石制作砚台的历史了。用燕子石制作的砚台都被称作“多福砚”和“鸿福砚”,其砚保潮耐涸,易于发墨,不伤笔毫,备受历代文人的珍爱。甚至乾隆皇帝做《西清砚谱》也把燕子石砚列为众砚之首,显示它本身所独有的那份福寿延年,快乐天然的吉利含义。
高光岩的中药反手福是用中药材以不同的药名而写的反手福,属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字卷长达几尺,纸面之上还留有药沫香气,字写两面,技艺超群,属于福馆瑰宝。
看完中华福馆这些花样繁多,琳琅满目的展品,感叹于福馆负责人的心细如尘,对福文化的发现从人文,手工艺品,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极尽完美的展现。表达了福在中华儿女心中神圣的地位,而中华千百年的传统也使华夏大地的千家万户把福的意义与性灵融入自己的血脉魂魄里去。福,是中国人最早认识宇宙世界的精神窗口,是中国人最早形成的价值认同。从原始社会的巫术时期,人们向天地祈祷,以保佑风调雨顺,而逐渐演变形成一套完整的祭祀礼仪过程,福文化已经悄然在劳动和祀祈中诞生,在生活中完善,在人们灵魂中升华。福文化汇集中国智慧,凝聚中国力量,体现中国风骨。
作为与福文化息息相关的城市,福建本身是一处在地理位置,疆域城池中浓缩福缘精华最多的领地。可以说,福建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山一川都是福。
福建在周朝时期为七闽地,春秋以后为闽越地。按《职方氏》注:“闽子孙有七种,故曰七闽。”具史料所述,可知秦时置闽中郡,中央政权始达于福建。汉初为闽越国疆域,闽越北迁之后,自汉始元二年承认冶县,所谓“汉高帝五年,封无诸王于此,是为闽越国。都冶。”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北界浙江,西邻江西,地域广博,幅员辽阔。在西南与广东相接,东面隔着台湾海峡,连接起东海和南海,在地图上,它的形状不大不小,不偏不斜,一个扁平的立面延展开来,贯通于太平洋诸洲之上。这张如同屏风画壁一般模样的地域上,横陈着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宁德、南平、三明、龙岩几座城市,像拼板那样整齐的排列出一块巨大的版图。在这块版图之上,能够俯瞻足够宽广的海域。因此,福建的海上交通十分发达,不仅在中国是距离东南亚、西亚、东非和大洋洲都较近的省份之一,更是与世界交往的重要门户。
作为中华福馆的所在地,省会城市福州,山川景色也是极为秀丽多姿。福州城建于公元202年,亦名福山,在《元和郡县志》中曾记载:“因州西北福山为名。今名董峰山,属长乐县。”居于崇山峻岭环抱之下的河口盆地。宋时由陈傅良,梁克家等人撰写的《淳熙三山志》曾经介绍福州在宋时长乐县境域,“州东南100里,东西广120里,南北袤65里”。其地域广博富饶,进可做天然屏障,退可卧垄锄耕,地形地势优越,又兼土风深厚,钟灵神萃,连《闽都记》这样形容福州:“北峙翠屏,东揖龟山,西枕北台,南际五华,双溪映带。”
南剑溪水从高处落下,山亭南岸有文峰高耸,翠屏如山,在江海的环绕中复折而南。四山环拱,玉柱挺秀,如一只展翅高飞的凤凰,面向大海之滨朝拜。真是“东两溪挟左,西三川挟右,会归于江,有朝宗之势,席帽整头,有朝佩之仪,疏渠引潮,有传输之便。”至此,才了然福州之地的丰饶与灵动,福州山海的壮阔之美,民风之纯,地域之磅礴,既是福州的福泽之源。
福州之所以为福,不仅是因为它的疆域可划邻海为国,踞东南为都,两邑翼之,八邑环之,是天然军事要冲和夷险腹地;更是因为其山清水秀,吻海派江,附山以居,为东南之尤。更是海峡西岸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福郡负山带海,生齿繁庶,无不垦之地,无不耕之民,而终岁民食,常仰资上游各郡,至于商贾负贩百货,则皆来自海洋。”淳朴的福州人更是“士夫有力者皆知急公尚义,乐善不倦,士子向学皆知秉礼度义,比户弦诵。”
清灵之地则为福,中华福文化馆是福建省福州市的阆苑仙宫,荟萃着浓郁的文化信仰,传递着经典的星星之火,是为国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为后人留下一片探索精神宇宙的宝库。
董衿希,字子淳,号妙心居士。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国际诗词协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作家,北京吟诵学会会员,北京大众文学学会会员,中国语文现代化研究专员,山东移民文化旅游学会会员,山东省水浒文化研究学会会员,上海《艺文》签约作家,中国孔子基金会签约作家,传统文化讲师,曾就读于山东大学文学院作家班,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文学进修学士,北京首都师范大学进修国学,台湾学大学博士。作者作品在《齐河党报》《当代散文》《当代小说》《时代文学》《散文百家》《齐鲁文学作品展》《美哉散文大全》《望月文学报》《望月文学全集》《大众周刊》《雨巷》《西江月文学》《东方散文》《小说月刊》《山东青年作家》《海岸诗歌报》《威海日报》《联合日报》都有刊登。其中,作品《行走在乌镇》获得北京大众文学奖。《滁州的青山,文人的情怀》获得中国文联,中国作家新创作论坛组委会,中国情怀文学网主办的中国作家新创作论坛优秀文艺作品证凭一等奖。
中华民族五千余年之灿烂文化,广博无垠、积淀深厚、源远流长。于浩若烟海之文学史中,其诗歌艺术尤为辉煌突兀,并随时代不断创新发展,闪灼古今;正《诗品·序》中所谓“照烛三才,晖丽万有”者也。现正紧随繁荣昌盛之祖国,民族复兴之盛世;全国到处,诗思如潮,迸发出中华民族万众心灵璀璨之花,晖曜中华传统之美德。正以激浊扬清之势,争取高素质之思想净化,将以铸造新时代中华传统诗歌之更大辉煌;使我中华诗歌瑰宝中含有之独特智慧之光,不断照亮人类和谐之心路,以引发共鸣,走向诗样清纯和谐之美好世界。
征稿对象:海内外的汉语诗人,不分民族与性别,不论资历与年龄,唯以质量取稿。
征稿范围:古体诗词、新诗等。
征稿要求:请一次性发来自己满意的古体诗词1-3首或新诗1-2首作品,且新诗不超过50行,来稿请注明真实姓名、年龄、准确地址、邮编、电话及个人简历(150字内)。作者本人生活照片一张,参赛作品均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奖项设置:金奖30名,出版基金1000元;银奖60名,出版基金500元;铜奖120名,出版基金200元;以上奖项均颁发获奖牌和出版基金卷。获奖作者推荐加入国际诗词协会。截稿日期:2019年3月30日(以当地邮戳为准)
投稿邮箱:gjscxhzg@sina.com,(投稿标题写作者姓名+作品名称、重复投稿无效)电子版投稿后请勿再寄纸稿。(投稿后请关注博海书香公众号bhsx272580736和国际诗歌网:www.gjsgshxh.com每天将在发表入选作品)
联 系 人: 丁红梅
联系电话:(010)56140133 13691058281
国际诗歌网微信号:bhsx08
国际诗歌网原创,作者:国际诗歌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jsgxh.com/prose/3023.html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