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门五杰“故里游
文/一杆竹
中国历史上名门旺族颇多,但像义宁陈氏一家四代,涌现出了对中国文化有深远影响的五位杰出人物(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陈衡恪、陈封怀〉的文化旺族却不多见。修水县,是江西全省最大面积、最边远,处于湘鄂赣三省九县中心的大县,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蜚声中外的“陈门五杰”,就出生在这里。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修水人,奈因工作和家庭琐事的种种原因,一直欲往"陈门五杰“故里一游而都未能前往,成了心中多年的向往和遗憾,深感惭愧。退居二线后,闲暇出游、亲近自然,感受历史文化的时间多了。去年冬的一天,终于起程参观“陈门五杰”故里成行。
早晨八点,我们在熟悉陈家大屋情况的黄飞武先生向导下,一行六人怀着仰慕的心情,从修水县万象新城乘车向陈家大屋进发。
陈家大屋,位于修水县现宁州镇(原桃里人民公社)竹塅村,距修水县城22公里,这是个令无数中外学者、文人墨客,不远万里慕名而来的地方。我们在蜿蜒环山公路上,驱车前行,重峦叠嶂,清澈透明的溪流低声吟唱,伴着汽车的轰鸣和我们的欢声笑语,形成了一支欢乐动听的交响曲。随着车轮的滚滚向前,把一个又一个的山头甩在车后,不足半个小时,我们到达了一个丁字路口,一栋大门口上方留有"桃里公社"四个大字,约建于六十年代的砖木结构的两层老房子立于眼前,这里就是原修水县桃里人民公社所在地。丁字路往右前进十分钟,即到了陈家大屋所在地的修水县原桃里竹塅村。
这里,山青竹翠、鸡犬相闻、溪水潺潺、泥土芬香。虽是冬天,但暖阳灿灿,让你以为来到了陶令笔下的桃花源,美景尽收眼底。山谷里的清新空气,让人有一种春光明媚的感觉,令人心旷神怡。
陈家大屋的入口处,修水县人民政府立的一块石碑非常醒目,上面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宝箴陈三立故居”的字样,另一侧竖立一块牌匾为“陈家大屋”的简介。放眼望去,陈家大屋,一字排开,青砖黑瓦,出檐翘角。屋后是繁茂的松杉矛竹林,屋前是一片宽阔的稻田,中间一条一米来宽的石板铺就的小径通往陈家大屋。低头凝视这条小路,不知留下曾经陈家人多少深深的足迹;抬头仰望湛蓝的天空,一朵朵洁白如花的白云飘过头顶,是那么绚丽多彩。
陈家大屋,两栋并列,左右相连,坐北朝南,是普遍的砖木结构的江南民居建筑。经陈家大屋守护人介绍:大屋左侧是老屋,是陈宝箴的祖父建于清乾隆期间,303平方米。门正上方悬挂一幅牌匾,名为“凤竹堂”,是陈宝箴的父亲陈伟琳所提,取自古代神话传说中“凤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凤有仁德之征,竹有君子之节”的含义,希翼陈氏子孙有仰凤凰之高风,慕劲竹之亮节。右侧是新屋,建于清光绪年间,陈宝箴中举人之后,陈宝箴任浙江按察使时所建,198平方米。整个陈家大屋占地面积(含场地)约1100平方米。
老屋,一进两重,天井两侧厢房为客厅、官厅,上下堂前厅房为卧室或书房,陈宝箴居住上厅房内,陈三立在此出生。门前地场立有旗杆石,是陈宝箴中举时用于树旗所立、旗杆墩是陈三立中进士授吏部主事后用于树旗所立。进士墩侧面刻着:“光绪乙丑年主政陈三立”的字样。
我查找了相关的历史资料, 据《百度百科》介绍;
陈宝箴(1831—1900)曾任湖南巡抚,在晚清时期领导了颇有影响的湖南新政,是一位有魄力、有建树的封疆大吏。陈宝箴虽任巡抚,但生活极为清贫,经常吩咐抚衙厨房尽量少买荤菜,多办蔬菜。厨房仆役私下议论:老爷装样子故作清廉。陈宝箴听了并不生气,还作了一首诗送厨:工:“嚼来确是菜根甜,不是官家食性偏。淡泊生涯吾习惯,并非有意钓清廉。”
陈宝箴的父亲擅长中医,他从小也爱读医书,明医里。1895年初秋,湖北巡抚谭继洵得重病,陈宝箴帮谭开了一个处方,谭病痊愈。一天,谭派人送给陈家一份礼物,计鱼翅一盒,酒一瓮,银票五百两。陈宝箴因一向清廉,家境极不富裕,谭送礼物是有意资助他,但陈宝箴婉拒之。
陈宝箴被革除巡抚之职后,将回江西,可是两袖清风,连回家的盘缠都成问题。后由一好友解囊相赠,陈宝箴才得以携眷返回南昌,安葬夫人,筑造草庐。朱德裳在《三十年闻见录》中赞叹:“吾阅世数十年,所不愧清风亮节者,义宁陈氏足以当之”。
陈宝箴之子陈三立(1853—1937)维新四公子之一,清末同光体诗派代表人物,近代爱国诗人。宣统皇帝的老师陈宝琛,对陈三立的才学十分赞赏,曾推荐陈三立进宫给溥仪讲授古文。陈三立不愿入帝王家,婉言谢绝,并转荐进士朱益藩以自代。曾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的谭先生,有一女 ,其女贤淑善文,求婚者众,而谭先生 却看中陈三立的五公子登恪,并托人三次上陈家说媒,但陈三立一再拒绝,说:谭是大官,我不能高攀,谭只好作罢。清末明初,士大夫之流纳妾者众多,但陈三立对此深恶痛绝。原配夫人罗氏,早卒,续配俞夫人,感情很深,相敬如宾。陈三立恪守一妻制,不置侧室,这种操守在当时是难得可贵的。陈三立又是清末同光体诗派代表人物、近代爱国诗人,也是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印度诗人泰戈尔曾在徐志摩的陪同下到杭州西湖拜访过他,泰戈尔以印度诗坛的身份赠予陈三立一部诗集,希望陈三立代表中国诗坛回赠诗集,陈三立接受书赠后表示谢意,自谦不敢以中国诗人代表自居,后两人比肩合影,传为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著有《散原精舍诗集》(笔者在修水县档案局工作时查阅过,现保存于修水县档案馆内)、《匡庐山居诗》。他的爱国之心极为强烈,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北平沦陷,日伪政权巧言令色游说他效忠日伪,遭他严词斥逐,绝食五日而亡,表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大义凛然气节。
陈三立长子陈衡恪(1876—1923)近代著名画家,并擅长篆刻、书法、诗文。陈衡恪字师曾,慧绝,十岁能为擘窠书,涂抹云烟,工诗文,世以奇童目之。既冠赴日本习博物,归任南通、长沙等校教师,继任教育部编审,北京高师、北京美专教授。工篆刻,熔铸秦汉,古拙纯朴,毫无霸悍之气。中年因病早逝.书法则篆、籀、隶、魏、其、行诸体无不工,笔力苍劲,风神秀逸,独具一格。画山水得力于沈周、道济、髡残、石溪、蓝瑛,不使一笔入四王,故生辣坚强,钩多皴少,尤不耐渲染,瘦骨嶙嶙,笔笔有力。花卉,则综合陈淳、徐渭、华昆、李鱓参以吴昌硕,挺拔俊逸,不取怪态,以习博物,故形态逼真。偶作人物,亦时写生,所作京华风俗图,有金农、罗聘遗意。平生唯不擅作翎毛,故常与王梦白(云)合作。性行纯笃,喜奖掖後进,齐白石得其助甚多。一九二三年夏以继母俞夫人病,驰赴南京,母死而以哀悴发疾卒于南京,年仅四十八。
陈三立三子陈寅恪(1890—1969)现代著名史学大师、教育家,他学识渊博,在国内学术界享有崇高声誉。陈寅恪遍游欧美,但在生活作风上从不染习“洋气”,一直保持生活节俭、廉洁自爱的作风。有一次,在美国某地,一位与其相知洋人:礼物以作纪念,但陈寅恪以不便携带为由婉拒之。他不爱接受外人馈赠,甚至亲人之间,也同样严以律己。
陈衡恪次子陈封怀(1900—1993)著名植物园专家、植物分类学家。1934年至1936年,陈封怀在英国爱丁堡植物园留学,师从当时世界的著名植物学家史密斯,获硕士学位,深得师长与同行的赞赏,并以植物没有国界、植物学也没有国界为由,劝说陈封怀在英国工作,具体研究报春花。陈封怀回答:“植物学没有国界,而我有国籍。报春花发源中国,我的根也在中国”。因而谢绝了英方的挽留,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从事植物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我们的向导黄先生领着我们一行,走进凤竹堂内,一进两重,中开大天井,颇为气派,天井两侧为厢房客厅、官厅,上下堂屋两则为厅房、卧室、书房,陈宝箴曾居住上厅房内,陈三立生于此。屋内的木质门窗保存较好,还有床、厨柜、风车、背篓、簸箕、草帽、竹席,那门上褪色的木质雕花、柜子上锈蚀的锁等当年的遗留物品。据介绍这些物品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了,虽已陈旧斑驳,却不泛当年那古色古香的韵味。
在上堂右侧的房间里,有一张古老泛着赭褐色的书桌,望着这张陈宝箴、陈三立生前曾用过的书桌。我恍惚之间,穿越了百多年历史的时光隧道,看见了他们在灯火下"寒窗苦读,刻苦钻研"的身影。
上堂前,“陈门五杰“的画像赫然悬挂墙壁中央,中间一幅是陈宝箴,两侧分别为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陈封怀。我们都能够从中深深感受到他们当年傲然英姿和修水民众对"陈门五杰“的敬仰之情。
中午,我们一行六人,在山岭上一户农家吃了一顿薯丝饭、"土羊肉汤"加上几个原生态农家菜的丰盛而美味的中餐。下午三点起程返回,结束了仰慕已久的竹塅陈家大屋之行。在回来的车上,陈家大屋内“义德风范,世代长存”的八字和门口上方“凤竹堂"三个字在我眼前总是挥之不去。我还在默默地背记得上堂右侧上方悬挂着一幅装裱了的陈寅恪的诗一一《忆故居》:
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破碎山河迎胜利,残馀岁月送凄凉。
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
顿感丰盛美味的中餐,远不如陈家大屋里丰厚的历史"文化大餐",那么品味深长,回味无穷。“陈门五杰"爱国、爱乡、爱家的宝贵精神雨露,将永远滋润着后人;他们的“凤竹家风",将会世代相传;他们的文化丰碑,将永远屹立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廊。
国际诗歌网原创,作者:国际诗歌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jsgxh.com/prose/1310.html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