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妹的生命美学II江南影视艺术学院教授 丁 一

表妹的生命美学II江南影视艺术学院教授 丁 一

表妹的生命美学

江南影视艺术学院教授 丁 一

春节前的小年夜,起大早与妻一起给迫百之年的姑父姑妈拜年,大寒节气阴冷的天下着蒙蒙细雨,越发觉得刺骨之冷。从新安开车到青山公园附近的新村,约20公里左右路程,我已好几年不开车了,但每年清明、中秋和春节,总会开车去姑妈家中探望,倒不是路有些远,而是手提敬老的补品有点不便。照例地不提前打电话,因为表妹不能离开二老左右。到了姑妈家门口,双手重重拍响防盗门。果然,一会儿表妹用钥匙从门背后把反锁的门打开,和姑妈一起迎了出来。

进门落坐后,姑妈总会让表妹烧水潽鸡蛋给我们当点心,然后就是嘘寒问暖拉家常。由于姑父患有老年痴呆症已多年,总是白天睡着,晚上却精神抖擞起来不停闹腾,平时大小便从不进卫生间,就在房间里到处乱拉。以前都是姑妈给姑父擦洗,近几年弄不动了,只能由表妹照料。表妹是个有洁癖的人,为了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无老人怪异之味,一天要拖好几次地,喷几次消毒药水,因此每一次去拜望,姑妈家都是一尘不染。姑父也总是睡在床上,叫他也叫不醒的,即使有时去偶尔见他坐在客厅里,除了姑妈,姑父也早就不认识任何人了。姑父早已过了鲐背高寿,但力气却很大,表妹尽孝心服侍着二老,却经常被没有了正常思维的姑父打得鼻青脸肿,有一次被推倒在水泥地上,一只手着地撑成骨折,就诊接骨几个月后才恢复元气。说来也是奇怪,姑父什么人都不怕,就惧怕表妹夫对他高声怒吓,姑父便会立即安静下来。

姑妈被姑父推倒在地,更是多得记不起次数,前两年被推得最重的一次,大腿的股骨摔成粉碎性骨折,在七院骨科动了大手术,直接用钢针把股骨固定起来,住院一二个月,半年之后才逐渐好起来,但落下了后遗症,走路有点一拐一拐。用钥匙把门反锁是为了防止姑父半夜出走,到大街上打人,这样的事曾发生过好几次,每一次表妹满街寻找不见姑父踪影,只能报警求助,附近民警和协警找到姑父,从他的衣袋里找出地址和电话后,一边通知家属,一边用警车把姑父送回家。我无法理解的是二老都已近人瑞之寿,生命怎么还如此顽强?去年姑妈患白内障,看不清东西,住了3家医院,前后近二个月,几家医院怕担高龄患者风险,都不愿给姑妈动手术,最后还是四院的眼科专家给姑妈做了白内障切除,现在姑妈的视力能达到0.7左右,真是不可思议。

更不可思议的是,姑妈每次住院,都要包一个病房,顺便把姑父也一起带去照料,全家4口住在一个病房内,像过日子似的。姑父时有狂躁,只能把他双手绑在床沿,狂躁严重时把双脚也绑着,好在表妹夫无奈时只要故意吼一声,姑父立刻就安顿了。我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读到过日本著名女作家的一本小说,反映日本老年痴呆长者的生活现状,日本早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女作家的公公就是一位80多岁的孤寡老人,患有重度痴呆病症,由女作家照料。一次,半夜时分,公公不知怎的就爬到了儿媳的上身睡着了,她被公公吓得不轻,公公身体很胖推也推不开。当时,我不能认同这位日本的美女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么无聊的情节?让我百思而不解。现在我明白了,当一个社会文明到一定程度时,伴随而来的是如何高质量赡养老人,这一问题同样会出现在我国一些发达地区。

这次去姑妈家拜年,表妹与我们聊得最多的不是二老,而是关于她儿子的一些话题。我的外甥侄儿被京都大学软件研究院高薪引进约有三四年了,学校怕他被美国的研究机构挖走,便提前给他全家办了绿卡。说起外甥侄儿的学业,还真是出类拔萃的。无锡一中毕业后,高考成绩超出北大、清华入学线几十分,是那一届的冒尖考生。可由于先天心脏病开过大刀,这两个高校也很势利,怕中途有什么意外,均找借口不予录取。南大胆大录取了他。毕业后他考研不考那两家,直接考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之后一直在那里读到博士,并在深圳的博士后工作站,跟着导师开题搞我国最尖端软件开发。我是看着外甥侄儿长大的,高高的个子,说话细声细气,是个文文静静的白面书生。表妹说这次儿子儿媳回来8天探望外公外婆,顺便动员父母去京都一起生活,并说房子也看好了,就买在学校附近。表妹对我说,与儿团聚来日方长,老话有父母在不远游之说,她是父母的亲骨肉,是他们一把屎一把尿一口奶一碗饭把她养大的,怎么能在父母最需要儿女照料时,忍心丢下二老不管不顾,自己远去异国?如果把二老往养老院一送,这不就是给他们“送终”吗?那种抚恤思念之情摧绝切迫,仿佛生离死别一般。

由于姑父每顿用餐,表妹都要耐心喂着、哄着他,才能嚥下饭菜,为了照料好二老,表妹每天都按不同的营养膳食烹饪,以增强老人体能。为此,这次儿子儿媳回国的8 天中,竟没顾得上回家烧一顿饭给小俩口吃,就连相逢也是苦楚的,唯离愁别绪噎胸间。表妹细诉着那些世殊事异、母子相对无言的悲言苦语,重逢之欢哪抵得上久别之苦。言至此,表妹当着姑妈的面,在我们面前失声痛哭起来。表妹先敬老而后顾幼的伦理秩序,对父母情深如海,不觉令我为之动容。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留下这样的感叹:“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时间无情,荡去了容颜,表妹为了父母,多年来尽孝心传孝道,含辛茹苦耗尽春华无怨无悔, 世人闻之亦恻然。大寒这天我曾在相关群里留言:“今日大寒,默读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王粲《思亲诗》:‘穆穆显妣,德音徽止。’七旬不孝儿给先考先妣鞠躬跪敬,百拜悼念。来年大寒先考先妣百年诞辰,给先父母大人庆百岁冥寿,追思缅怀,祭奠恩德,仰承燕翼,护佑后人。”顾怜自影,看着表妹悲伤的样子,想起自己去世多年的父母亲——姑妈的兄嫂,难免会想起颜真卿那句感天动地的“呜呼哀哉!尚飨。”

此前几年,表妹刚送走和姑夫姑妈年纪相仿的公婆,公公也患有老年痴呆症,也是大小便失禁,和公婆大人住在一起的俩口子,一天要给长者换好几次内衣裤,擦身洗澡。只是她的公公没有狂躁现象,也不会到处乱走。送走了公婆后,表妹把家又搬到父母亲家中,安营扎寨继续照料老人。10多年来,表妹和表妹夫就像全职护理兼保姆,完全忘记了自己的生活与生命,甚至自己的存在,更不用说还有什么业余生活和爱好了。表妹比我小近10岁,年轻时和姑妈一样是个大美女,任何时候总是挂着笑脸,人见人爱的样子。上世纪“文革”中上山下乡,我去东台插队落户已是日久,由于家庭成分不好,在那个事事都讲阶级斗争的年代,姑妈怕我以后找不到对象,就和家父商量,要把表妹许配给我,日后好在无锡给丁家留根。那时表妹才十三四岁,豆蔻年华,正如中晚唐诗人杜牧在《赠别》一诗所写:“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表妹就是那早春二月枝头上含苞待放的豆蔻花。姑妈心痛我,更是关心他的兄嫂,并不清楚表兄妹之间在五代之内,非常近的近亲,几近兄妹之亲,新的婚姻法规定表兄妹是不能结婚的,家父让我在信中与姑妈说明,这事才算画了句号。为此,很多年来,表妹见到我总有点难为情。

表妹退休前供职于无锡某高校,我每出一本散文集,她都会向我索一册读之,表妹总说我是她的偶像。盛唐开元进士颜真卿,以清薄的酒类和家常的食物,祭扫侄儿颜季明亡灵时,写下《祭侄季明文稿》,其中几句:“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我常诵之。表妹不就是那株阶庭兰玉香草仙树吗?其孝道德行每慰人心。先秦《孟子·梁惠王上》更有这样的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想表妹是践行了这些先贤教导的,待到“子欲养而亲不待”之时,表妹已尽了做女儿的孝道,上帝应该会让她心灵宽慰。然而,当今的社会是非颠倒,老养小成了时尚,还能找得出几个像我表妹这样的女儿家?姑父姑妈百年之后,表妹很快就会和表妹夫一起去京都定居,那时又要去照料她的第3 代了。等到她活到了姑妈那样的年纪,也不知晚年会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匆匆于己亥年小年夜

几天来上文读了近乎几十遍,又添进了些内容,读着读着就想起我的其他姊妹,忽然觉得还有些文字要交代,她们中大多与姑表妹一样的朴实与勤奋。小舅家的表妹,如今也一直在扬州的江苏油田医院陪着小舅,小舅今年84岁,身体一直不好,近一二十年中,中风了好几次,语言功能几乎丧失了,半边身子早已瘫痪,生活不能自理,每年都要住院一二个月,常年坐在轮椅上。表妹像照料孩子那样无微不至尽着孝心。最近小舅已有半年没出院了,中秋节、国庆节、春节表妹都在病房里陪着一起过。好在表妹夫长年援非在外国,孩子从小到大虽没人管却很争气,在中国石油大学一直读到了博士,前些年与同是博士的学友成婚,婚后他们又一起在长江大学的博士后工作站完成课题,研究我国油页岩化石燃料分布、低温干馏页岩油,解决我国贫油积难的大课题。巧合的是校长就是表外甥的岳父。现在年纪轻轻的小俩口都已评上了副教授,各自都带了研究生。

另两位表姐妹是我大舅家的,在职时由于工作成绩突出,都评上了上海市劳动模范和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20 年前,表姐的女儿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分配在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新闻报》,可表外甥女求学心切,又继续在母校读研,后报考全美第三古老的私立高等学府耶鲁大学,考前,表姐夫妇俩带着女儿专程赴无锡我的家中,与我一起商量什么专业更合适表外甥女读研,考虑她实际的文化背景,我建议她报考人类学,研究中国妇女人权,以后为我国女权平等作出哲学理论的贡献。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填写了这个志愿。表外甥女被录取后,勤奋研读,目前早已在该校读完哲学人类学博士,跟着著名博导在博士后工作站研究妇女的人权理论,成了美国年轻的女学者,还常来国内高校讲学,并与同窗结婚生了一双儿女,还买了宽敞的住房。现在表姐夫妇俩和女儿一家住在康涅狄格州的第二大城市纽黑文,我与他们天天有微信往来,互致问候。

我姐姐的女婿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后,一直在博士后工作站从事基因研究,外甥女是少年大学生,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后,10多年前被康奈尔大学作为人材引进到生命基因研究所。多年来,他们三点一线,从家里到研究所,再到实验室,带着汉堡包就餐已成常态,至今两个人都不用微信,几乎不跟外界联系。他们唯一的愿望是在有生之年把危害人类生命的癌症基因破解,发明出杀灭癌症病菌的最有效药剂,为全人类抗癌症恶病尽一分绵薄之力。外甥女婿是贵州人,有好几个兄弟,都读到了博士,父亲是县城中学的校长,对子女的教育理念就是克勤克俭,为民做事。有这样一件往事可以证实:外甥女成婚时为了省钱,不乘飞机,夫唱妇随的他们,竟从上海踏上绿皮火车,坐了二天一夜赶到贵州乡下老家的。姐姐从教生涯更是恪尽职守,和姐夫在同一所名校执教,不但当过校长助理、教务处长,还是全国特级教师,多次被教育部门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每每逢年过节,国内外不少学子常给她发去贺电贺信,或送去鲜花和纪念的礼物。现在姐姐和姐夫一半时间在国内,一半时间在女儿家,尽享天伦之乐。

我的妹妹从小过寄给小舅家带养,因此随母姓,我们的关系也就衍变成了亲兄妹与表兄妹双重身份。小舅舅是最后一批从抗美援朝前线撤回的,转业到大庆油田王进喜的井队,后到胜利油田再调到江苏油田,辗转了大半个中国,妹妹也就一路跟着走来。王进喜艰苦创业的精神不但影响着全国工人,也影响了妹妹,她也曾被胜利油田和江苏油田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还担任过后勤部门的经理。妹妹也早已退休并定居无锡,可她总是无锡、扬州两地跑,不放心把她带大的养父。一年中也会去二三次伦敦,与女儿一家团聚。外甥女婿上海交通大学研究院毕业后一直从事软件工作,而外甥女从事金融业,香港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后在一家金融机构任职,一直做到华东地区的总裁,年薪上百万元。可她总认为自己的学业基础不扎实,前些年考取英国伦敦大学研究生院,下决心辞去了大多数职业经理心仪的工作。读博毕业后留在伦敦的一家金融机构从事本行业,并在伦敦买下住宅,现在每年往返于中英六七次,业务在不断扩大。

我的不为人知的一些堂表姊妹,她们的孝行和在生活中的各种努力让我感动。叔叔家的女儿淑贞,上世纪80年代就去了日本,她的二女一儿均留学英美,她却放弃个人优裕的生活,回来陪伴年近鲐背的母亲。更不用说弟媳的姨妈、中国居里夫人、袁世凯孙媳吴健雄,已是超出我写姐妹的范围了……我常读丁氏宗谱《洛阳堂》“天地定位,而人道成;圣人设教,而伦叙明……”家训:“……读书所以明理,明理则持身涉世之道,胥得矣。故子弟当童蒙受时,即宜就塾从师,俾知出必恭入必敬,至师者,务择有道之士从之,不可惜赀费,恂情面,以误我子弟……”祭文:“……盖贻谋轮奂,固我祖创业之艰难而缵绪箕裘,亦历代守成之不易。以故吾族之众食旧德服先畴,而凡若子乃孙等,莫不乐其乐,而利其利,以蒙受休于无既者也。今也时值仲春节届清明祭扫之典,终古为昭,睹物华而念亲,生非其时乎……永万年而勿替尚饗。”读到这里,我就会想起中唐颜真卿于乾元年(785年)50岁时祭侄灵前,书写的230字《祭侄季明文稿》,最后一句竟是:“呜呼哀哉尚饗。”宗谱中丁姓之源有这样的交代:“明初有个鹤年,回族,据杨士奇《东里文集》载‘鹤年为西域人,从曾祖阿老丁,祖苦思丁,父职马禄丁,又从兄曰吉雅谟丁’,自曾祖以下其名末一字皆为丁。于是,入中国后便以丁为姓。”我曾查过明朝内阁首辅、兵部尚书杨士奇的《东里文集》,卷之十,记有丁鹤年诗,《四库全书》中收录的《丁孝子传》和《丁孝子诗》即是他的事迹。鹤年其先西域人,西域人多名丁,既入中国,因以为姓,故鹤年亦丁姓。其祖父皆仕元,二兄皆举进士为显官,鹤年独泊然布素寒士。元亡归四明,与戴叔能相善尚节操有孝行,叔能尝为作传后隐武昌山中。余在武昌遇之,甚相得时已老矣。别后数岁卒,此集盖其卒后得之武昌邓存诚。另从一篇《从丁鹤年诗看回族人华化》的论文中对丁鹤年也有这样的论述:“元代著名的回族诗人,他的诗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诗风高古,清绝去俗,在元、明两代的士林文化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他作为回族人的这一特殊身份来看,他的诗恰好是考查元代回族人华化的一条佐证,从中可以看出回族在融入中华民族时的复杂心理和曲折进程,也可以看到伊斯兰文化和中华文化的相互渗透与包容。”写了以上内容不为别的,上老下小,兄弟姐妹们总是形影相依的,希望后代不负祖训,好好做一个有用之人,服务他人,服务社会。

……

匆匆于己亥年小年夜

庚子年初四日补记

庚子年正月初十改写

丁一,江南影视艺术学院暨清迈大学教授,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散文诗研究会副会长,国际诗词协会顾问。

国际诗歌网原创,作者:国际诗歌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jsgxh.com/prose/4284.html

2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后发表评论

上一篇

人民战“疫”征文反响热烈 莫言、张一白等名家齐参与II郭冠华

下一篇

爱者永远阳光——致作家诗人冰耘II涂湘奇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