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吧 沸腾的林海 ——伊春旅游随笔
李建军 男,1963年出生,大专文化。黑龙江省大庆油田工作, 工程师。在报刊杂志发表作品数篇。《中国诗歌网》注册诗人,笔名: 粗干。
题记:2012年立秋后到伊春旅游,伊春的自然风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脑海里,有关伐木工人的点滴记忆不断涌现,回家后查阅大量资料,心潮起伏,日夜耕耘,完成习作。借此,向为国家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伐木工人表达敬意。(参考资料《马永顺传》等)。
立秋后的伊春,山上的树林与山下的农田相互交融,满目绿色,置身其中,让人安神、清心。
汤旺河是伊春的主要河流,河面不算太宽,河水不急不闹地流淌着,是玩“漂流”好地方。游客们身穿救生衣,拿着各种 “长枪短炮” 打着水仗,在相互厮杀中一个个都成了“落汤鸡”。我坐在橡皮船上,看着数十个橡皮船顺流而下的场景,眼前突然浮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数不清的原木整齐有序地排列成长长的“木排”,宛如一条巨龙在水面上游荡,放排人前后吆喝着,娴熟地驾驭着巨龙游向远方……
伊春地处“小兴安岭”腹地,是一座美丽的林业城市,以盛产七、八百年的红松木而闻名天下,被誉为“红松故乡”。伊春紧密围绕林区资源兴办生态旅游,特点鲜明,又被称作“林都”。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数以万计的伐木大军进入茂密的原始森林,采伐出大量的优质木材,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涌现出以林业老英雄马永顺为代表的一批先进模范人物。另一方面,连续数十年的过度采伐,原始森林也遭到了毁灭性破坏。上世纪九十年代未,国家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限制采伐并大规模实施植树造林计划。茫茫林海沉静了,伐木大军失去了“主业”,也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来源。
一场漫天大雪把山林包裹得严严实实。简易工棚里,炭火盆散发着浓浓的热气,四周的木板床上挤挤擦擦地睡满了人。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寒冬,这里就是伐木工人最温暖的家。我钻入冰冷的被窝,一碗狍子肉和一碗白酒在我身体里相互撞击着,全身很快热乎起来……而且,越来越热……哎呀,不会是着火了吧?林区最大的灾难就是森林大火!我心里一惊,“噌”地一下坐起身来,眼前一片夜色,用力揉揉双眼,从梦中醒来。
听导游讲,伊春市有130万人口,城市居民只有14万,大多数人还生活在深山老林里,从事植树造林和林区养护工作。林区里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有80多种野生动物和300多种飞禽,野生植物多达2000多种,出产鹿茸、林蛙油、人参等300多种野生药材,还有蓝莓、松籽、蘑菇等几十个品种的山果、山野菜。林区植被茂密,水系纵横,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很高,有“森林氧吧”之美誉。这里四季分明,自然风光如诗如画,异彩纷呈。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家经济建设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金钱至上,迷恋现代化大城市的生活,已成为一些人梦寐以求的人生目标。
广袤无垠的大森林如同一道天然的屏障,让林区人似乎置身在另外一个世界里,依然过着相对简朴的生活。他们生活得快乐吗?他们有着怎样的精神世界?
“轰——”重型卡车低沉的轰鸣声把大地搅动得打着冷颤;
“吱——”伐木工人用油锯伐木的声音,一声接一声地响个不停;
“突突——”集材拖拉机吃力地拖着几根原木在丛林间穿行……
茫茫林海在热火朝天地忙碌中沸腾了!
我兴奋的如同长了翅膀,在林海中飞来飞去,好奇的双眼生怕错过每一幅精彩的画面……
一片平整的集材场地上,堆满了被归楞得整整齐齐的原木。一位花甲老人在帐篷前用斧子劈着柴禾柈子。
“大爷,您好!” 我礼貌地和老人打着招呼:“您老这把年纪了还上山伐木呀?”
“伐木?我倒是想呀,他们不让,是我坚持要来的,给大伙做做饭也是我的心意吗。”
“看您老身体这么健壮,以前也是伐木工人吗?”
“这里是我的家,我16岁那年就跟着大人进老林子了,我伐过的大树能堆成一座山。”
“16岁还是个孩子呀。我听说伐木工人非常辛苦,还挺危险的,您老受得了吗?”
“唉——,辛苦点不怕,大家都一样吗。现在的条件好多了,机械化作业,省力,效率高。我身子骨硬朗,再干上十年也没问题。”老人说完还挥了挥攥紧的拳头。
“大爷,您老认识老英雄马永顺吗?”
“当然认识了,他是我们的老主任。有一次伐树比赛我还赢过他呢。”
“马老英雄不是这里最能干的人吗?他是伐木模范,也是种树模范。我听说他一人完成了六个人的工作量,您老比他还能干呀?”
“哈哈——我当年是二十来岁的壮小伙子,马主任比我大30来岁,怎么能比得过我呢?”
“哈哈——”我被老人的风趣逗得笑了起来。
“您老一干就是几十年,太不容易了。对了,大爷,大诗人郭小川1962年冬天来过这里,您老见过他吗?”
“郭老师呀,当然见过了。”
“您老太有福气了!郭老师当年写过一首著名的诗歌《祝酒歌》,您老听说过吗?”
老人略想了一下:“三伏天下雨哟,雷对雷。朱仙镇交战哟,锤对锤。今儿晚上哟,咱们杯对杯……”
我接着朗诵道:“舒心的酒,千杯不醉。知心的话,万言不赘。今儿晚上哟,咱这是瑞雪丰年祝捷的会。”
“对对,呵呵,算起来有五十多年了,现在只能背几句了。”
“您老当年还能背下来呀?”
老人瞬间严肃起来,眼睛瞪得溜圆:“那是队长下的死命令,晚饭前大伙儿一起背,背的不好,还想喝酒?哼。”
“是吗,太有意思了。郭老师若是知道了,肯定要多喝上两杯的。”
“郭老师是个好人,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大伙儿都喜欢他,就是酒量不行,让我们给灌醉了。”
“李白斗酒诗百篇。郭老师要不是喝醉了,或许还写不出来呢。”
“我看也是,哈哈——”老人和我会心地笑作一团。
我拿起老人身边的斧子问道:“大爷,现在伐木还用这个吗?”
“有时也得用。”
“我可以试试吗?”斧子一米来长,斧头一巴掌大小,拿在手里不算太重。
老人做了一个许可的手势。
我拿起斧子走到一根原木前,深吸一口气,用力劈了下去,顿时,双手发麻,眼冒金星……
“哈哈——”老人爽朗的笑了起来:“伐木是得用力气,但也得用点巧劲才行。”
老人双手紧握斧子,走到一根一尺来粗的原木前,站稳双脚,抡起斧子一下接一下地开始“伐木”,原木上很快被劈开了一个三角形口子,越来越深……十来分钟的功夫,原木就被劈断了。老人站直了身子,满是汗水的笑脸上,闪烁着黑红色的光亮,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挥汗如雨的火红年代。
我忽然心血来潮,大喊一声:“顺山倒——”
老人也来了精神,左手放在嘴上做成喇叭状:“顺——山——倒——”
老人激昂、洪亮的呐喊声,在山谷间来回飘荡……
唉——,梦中的老人您在哪里,我还想听您老讲讲以前的故事。
追忆过去,林区人经历过激情澎湃的峥嵘岁月;展望未来,林区人的希望又在哪里?
连绵、茂密的大森林以它博大的胸怀,接纳了不怕艰难困苦的林区人;纯朴、豁达的林区人又以植树造林、养林的行动,回报生我养我的大森林。林区人与大森林相互依托,相互支撑,和谐共存,生生不息。
林区人面对困境,不悲观,不抱怨,在依山傍水的山脚下开垦出一片片沃土,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把家园建设得一天比一天美好。他们在“天然氧吧”中搭建起一栋栋风格独特的“木刻楞别墅”,畅饮山泉水,举杯鹿茸酒,火烤野猪肉,再煮上一锅刺五加嫩叶馅饺子,高唱一曲森林情歌,过着 “世外桃源”般清静安逸的生活……
眼下,林区人还在默默地坚守着上天恩赐给他们的大森林,但决不是在坚守寂寞,而是在坚守着希望,是在等待下一个采伐周期的来临。
我想大声呼唤:来吧,沸腾的林海!
20180111校样稿
国际诗歌网原创,作者:国际诗歌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jsgxh.com/prose/1061.html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