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散文精选入选作品:梦里找娘千百度II王秀东

中国当代散文精选入选作品:梦里找娘千百度II王秀东

梦里找娘千百度

王秀东

近来,晚上经常做梦,做一个同样的梦,一个找娘的梦。

梦里见到娘无缘无故离家出走,抛下家庭,抛下儿女,到了很远很难找到的地方。

一时间,梦境变得混沌,意识也变得模糊起来,眼前出现朦胧虚幻的影像。景物似有似无,动荡不定,光在阑珊,如坠五里云雾之中。

发现没了娘,我急得六神无主,疯了似地开始寻找,无休止地找。这里、那里、近处、远处、邻舍家、亲戚家……能找的地方都找了,能去的地方都去了,就是没有娘的踪影 。有几回,像是探听到有关娘的消息了,可是急匆匆地赶到那里时,却又变得杳无音讯了。记得有一次,很清楚地探听到娘的信息了,知道她的住处了,可是到那里一看,娘已落户于此,脸上毫无表情,神色暗然,已不认识自己的儿子了,好像与家庭也没有瓜葛了。

我极力呼唤着娘,央求着娘,问她究竟发生了啥事,出了啥变故,她老人家就是不理我,毫无疼爱怜惜之意。我哭,我喊,我恳求,我双膝跪倒,我抱住娘的双腿,可娘就是不理我,我声泪俱下,痛苦至极。猛然间,娘挣脱我的双臂,飘然而去。

我惊呼一声:“娘,您别走啊!儿想您,跟我回家吧!”我一下子惊醒过来,原来又是一场梦。

屈指算来,娘已经去世18年了,这些年里,想娘的心性从未泯灭,总是在不经意间,做找娘的梦,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母子连心,母子情深”。

按说,18年的光景也不算短了,对娘的思念也应该淡些了,其实不然,时间的流逝,非但没有冲掉对娘的怀念之情,这种情形反而愈演愈烈,让我寝食难安了。

娘是典型的贤妻良母,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家庭,把殷殷的母爱布施给了儿女,她具备中国女性所应有的品格和美德,虽然她只是一介村妇。这也是我怀念娘,想念娘,梦里找娘千百度的根本原因所在。

娘是个极普通的农村家庭妇女,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与父亲结成连理。之后,就过开了拮据多于富庶,付出多于回报,想别人多,想自己少,任劳任怨,敢为家庭孺子牛的日子。

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末那些年,因为父亲是二等甲级残废军人,丧失劳动能力,全家只能靠吃救济和从生产队借钱度日。在六十年代初期生活最困难的时候,娘为了解燃眉之急,把姥姥留给她的博山税务街南头的门头房也卖了。为了过日子,娘把本来就不宽裕的生活,算计了再算计,掂量了再掂量,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生活中,娘尽可能多的把细粮和有营养的食物留给父亲吃,留了上顿留下顿,掏心掏肺服侍父亲,让病重的父亲尽力支撑着孱弱的家庭。而我与姐姐妹妹们则是吃那些粗粮、陈粮,即使如此,因人多粮少,也不能敞开胃口可劲吃,只能算计着吃,不能把本不算多的食物一气全吃完,必须留下寥寥无几的隔夜粮。那些年里,地瓜秧、野菜、玉米芯、槐树叶也成了家里餐桌上的美食,它们为保全我们的生命,搭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在如此的生活水准下,娘总是吃最差的饭食,喝最淡的汤水,只求打熬着别饿死就行。娘对家人无所求,对生活质量无所求,对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无所求,在儿女面前,竖起了慈母的高大形象。

那些年里,我们确实和别人不一样,穷困潦倒,破衣烂衫,食不饱肚,面黄肌瘦,但是,我们因为有纯粹的母爱,有亲娘的呵护,有娘真诚无私地付出,所以我们又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最完整的人,最完美的人。在物质生活上我们一贫如洗,在精神生活上我们却是富翁,这是母爱衍生出来的富裕,这是亲娘给予我们的完美。

从我记事起,就看到娘操劳忙碌的身影,灶台、磨道、碾房、摊煎饼的鏊子前、挑水的村路上,成了娘永远的岗位和活动场所。搓衣板、刀、勺、锅、碗、瓢、盆成了娘演绎生活乐章的道具。娘为了全力保住我们这个家,倾上了全部心血,用上了全部情爱。她穿不上一件新衣,吃不上一顿好饭,睡不上一个好觉,从早忙到晚。挑水、推碾、拾柴、洗衣、做饭,无休止的生活轮回,几乎把娘的身体熬干。在这些琐事之外,还要按时伺候父亲做蜡疗,(父亲因公负枪伤之后,腹部动大小手术五次,肠子全部粘连到一起,不能自由蠕动,需按时做蜡疗热敷消炎,增加肠功能。)有时晚上还要给我们缝补衣裳、鞋袜。那时的生活过的艰难,本该替换的衣服,娘总是舍不得扔,总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拆洗干净让我们再穿。那时候,年龄小,也不知道爱好,只要干净整齐就行,真应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句老话。日子窘迫的那些年,娘就是我们家的老黄牛,不知疲倦,不求回报,用心血和精力维系着家庭。可以说,如果没有娘的牺牲精神和默默奉献,我们家可能早就散了,更没有后来的兴旺发达了。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家的生活开始出现转机。先是大姐到淄博矿务局五二五厂就业,后来又是二姐到生产队干活,再后来我又高中毕业到生产队务农,两个妹妹也渐渐长大懂事。按理说,娘也到了享清福的时候了,其实不然,娘依然保持着勤俭持家过穷日子的作风,精心安排生活,从不奢侈腐化,仍然是做农家饭食,烹普通菜肴,三五天才割一次肉改善生活,过惯了穷日子的我们,也不觉得那种日子有多苦,反而时常有种满足感,幸福感。因为那是娘操持的日子,是娘精心打理的日子,是浸透母爱的汁液的日子呀!

再后来我们相继成家,过开了自己的小日子,娘依旧过着那种简朴的生活。素食、青菜、棒子面充斥于娘的生活中。我知道,娘是改不了那种习惯了,她生来就是这样,不把全身心投入到家庭里,不把全部心血倾注到家庭里,不把母爱倾囊倒出来就不安生,就不自在。娘就是一个专为家庭付出,专为子女谋划,专为他人着想,而从不顾及自己的人,是个甘愿吃苦受累,不知疲倦,任劳任怨的人。

就是这种五味杂陈的生活,这种辛劳多于安逸的生活,娘也只度了69个春秋,就舍我们而去。

那时候,我怎么也不相信娘去世了,我总以为她老人家是因为太累,太苦,太乏,想独自出去找个清静地方慰籍身心了!可是,从此以后我就再也见不到娘了,无论用什么办法,也见不到了,只能在梦里隐隐约约见到她老人家的面庞,聊以自慰。于是,后来就有了梦里找娘千百度的执着场景,就有了无休无止的对娘的崇敬和怀念!

娘啊!您怎么如此狠心,撇下儿子走了?儿还想听您说话,想挨您打骂,想喝您做的汤,想吃您做的饭呀!可这一切都成了妄想,都成了泡影……

娘啊!您怎么能这样啊?


作者简介:

王秀东,字公表,笔名沧海,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城东街道安上村人,专门从事散文、报告文学、小说的创作,已出版赞美家乡散文三部曲的第一部《莲韵丰姿》和第二部《锦绣博山》,第三部散文集也在筹备出版中。近年来,多次荣获市、区级文学征文奖和三届区级政府文学艺术奖,2017年获两个省级文学征文优秀奖,独自撰写了《安上村志略》、《安上村志》以及博山区《城西街道办事处志略》,还参与了《博山文石集成》一书的采写与编辑,在省、市、区级报刊杂志刊登稿件百余篇,担任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专项任务“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山东汉语方言调查.博山课题的发音人,影像资料载入国家语言数据库,现为淄博市作协会员、淄博市散文学会会员、博山区作协会员。   

国际诗歌网原创,作者:国际诗歌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jsgxh.com/news/2796.html

15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后发表评论

上一篇

新入会员作品:二十四节气歌之立冬||邵满意

下一篇

热烈庆祝贺国际诗词协会美国分会正式成立!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