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杯”第五届《中国最美游记》入围作品:京行记—-春游古北口

“遵义杯”第五届《中国最美游记》入围作品:京行记—-春游古北口

京行记----春游古北口

作者:郭慕非

郭慕非   在北京某软件公司工作十余年,自幼受家庭影响,热爱旅游摄影,并在父亲影响下,对传统文化颇有兴趣。虽浪迹IT行业,但以山水之间畅怀,人文名胜寻访为最好施压方式,虽无霞客之壮举,却慕太白之豪情,纵有辛劳疲倦,仍笔耕不辍,讴歌壮美山河,为生我养我的神州大地留下最美的时刻。

 

古北口是我心中的圣地,不仅仅有原生态的长城,还有厚重的抗日遗迹。说来也怪,2020年春天疫情影响,各处封闭,没法出门,但每到周末天气晴好,只要望花兴叹,2021年春倒是没有疫情影响,从3月中回到北京,每到周末不是降温,就是大风,坏了游兴。近经朋友介绍,有幸认识枣庄老家民间抗战文化学者王功彬先生,志趣相投,结伴同游古北口,赏大好河山,醉万里春色,怎一美字了得。 此行自4月17日早出发,于北京北站登S5怀密线市郊铁路至古北口。住在石景山,却要赶乘第一班6点58分的车,只要黎明即起,出地铁,仰头看,好在天公作美,西直门三个“尖谷堆”在春日晨曦和蓝天映衬下,格外壮观。北漂之人周末一般都是补懒觉的,加上平时上班行色匆匆,无心看景,此睡眼惺忪,慵懒渐起的北京城,也是别有一番景色。

 

北京北至古北口此线路已经在我心中烂熟于心,加之朋友相聚,畅聊甚欢,加之车行途中,人在向阳方向,拍照效果不佳,暂做一路无书吧。 车至古北口车站9点40分。头几次来都是阴天,此番出站,习惯性抬头,仰望卧虎山,蓝天下的山、长城,震撼而袭,非“雄奇俊美”二字所能形容。

 

自此,为期一天半的古北口之行开始,为一改之前游记顺时而记的习惯,我按几个分类于各位娓娓道来吧。

野草闲花春满山

一年之计在于春,时值谷雨前,山花烂漫之际正当时,但由于古北口地处华北平原北沿,气温略低于城里,故花期晚,但毕竟春意浓浓,山峻,花漫,天蓝,心旷神怡。 首先给各位看看这位好“摄”之徒,一个爱旅游的胖子,一个喜欢寻访历史遗迹的胖子。拍摄于17日下午,夕阳西下,落日洒金,西沉的太阳让我这身材显得好修长啊。

 

这是在沿着古北口车站拾级而下,偶一回首,信手拍摄的。古北口车站已经重修的了,原来古北口车站是在现在国道的位置,1924年直奉大战,冯玉祥一路龟行数日,才到这里,后决意起事,才自此折返回京,轰溥仪于紫禁城,就是从古北口车站出发。不过眼前的古北口车站已经是新站了,位于半山腰,为少占耕地,大部分铁路是钻山而过,跑的是动车了。

 

传统风格十足的火车站旁边就是卧虎山几个残破的烽火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敌楼在。不知道这里的敌楼烽火台看过多少次战火连绵,血雨腥风,似无言的老人一样,看破白云苍狗,世事沧桑。

晨曦下的古北口村,注意,是古北口村,而不是古御道村,用当地村民说法,仅向南几十米,过了城楼,就是“关内”这个地方应该是关外,而且这个地方属于古北口镇,他们是城镇户口古御道村是农村户口。数千年来,将人栓在土地上的户籍管理制度在人们脑海中烙印之深,可窥一斑!寂静的山村,清晨清新的空气吸入,耳边没有轰鸣的汽车声响,偶尔几声犬吠,才想起这是在人间,不是在美术馆欣赏一幅画。

古北口镇在潮河的分割下,分为河东村和河西村,我严重怀疑这个名字是现代改的,果然在后面证实了,这个地方叫柳林营。据说,此处因各地驻防戍边将士家属所在,各姓云集,号称百家姓村。我在路边再次看到“郭”宅。上次秋天来的,满目萧条,此时再来,春花映衬这鲜红的“郭”字,不过,看介绍,虽然看名字能和我家家谱联上,此家为清真,曾问过父亲,说老家有着传统,受清真兄弟抚养,有改为回民的先例。

 

满树春花,在白墙映衬下,像不像一副工笔画?

 

这是拍摄于杨令公庙后院的,几树春花,几缕清香陪伴着民族英雄。

这个季节,城里的这些花早已在春雨中翩翩起舞了,碾碎成泥了,这里还在傲然绽放。

拍摄于古北口潮河大桥,过桥之后的回首一瞥,此美景几乎将我惊艳到,潮河水不大 ,但颇有韵味,静静的水面,尚未返青的芦苇,桥影相映,远山守护。顿时让我忘记每周还要发周报,KPI....

卧虎山,因山形似卧虎而得名,之前或许几次来天气不好没留神,此次过了潮河,回头一看,果然似恶虎向南趴在山岗之上。不过。我咋看说像猫也行啊,感谢我的相机,虽被器材党不齿,曰旅游头,啥都凑合,啥都画质不好,但这美景的确还是用镜头拉近了拍出的。

 

山村野趣,俯手即是,不一一道来。

 

需重点推介的美景,沿国道向南,约一公里,路右侧是古北口抗战纪念馆,国道之下有一小溪,小溪小路一小景,或许正好是下午4点左右,日光渐弱,烂漫连翘,嫩绿树叶,枯黄芦杆,弯弯小路,嶙峋古树, 在车鸣轰隆的国道下竟有这么一处美景。各位如莅临此处,强烈推荐。如果是深秋,此情此景,似乎让我想起来90年代上学时候,每个周五,北京音乐台陆林涛主持的老式汽车,缓缓开过来一辆前苏联的伏尔加轿车,抒情的俄罗斯音乐,或者干脆,就是响起谭咏麟的《爱在深秋》。

 

返程随手拍,一个秘籍推荐给各位啊,坐S5市郊铁路,强烈建议坐在车的右侧。去古北口方向,一旦过了黑山寺车站约20分钟,铁路就在密云水库穿行,可体会经山历海,返回时候,水库在右侧,可俯瞰苍茫水库。不过,前几天北京刚经历一场“泥雨”车窗上还有痕迹,的确也是煞风景。

 

春和景明祭英灵 

古北口地处要冲,地势险要,向南,是一马平川,农耕文明,向北,蒙古大漠,游牧文明,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据史料记载,秦汉成市镇,隋以来为重要关口,尤其子残唐五代北宋年间以来更是战火不断。古有杨家将浴血于此,今有长城抗战彪炳千秋。 杨令公庙,是古北口村的重要文物,始建于1025年,历次修缮,至今香火不断,小小的院落前殿祭奠杨令公众男丁,后院祭奠佘太君、柴郡主,穆桂英女眷。据说雕塑,石碑已经在众所周知的年代变为齑粉了。

令公庙上“真正无敌”匾额据说是冯玉祥将军题字。我深刻怀疑是不是1924年前后,但已无考。大殿之内,杨老令公威严魁梧,七郎八虎分列两边,虽然都是小说人物,但民间对英雄的敬畏,可见一斑。之前看过一本书,说宋朝建国之初,燕云十六州已经归属契丹,此处汉民就对宋朝没有归属感,唯有杨无敌本身为北汉旧臣,对北伐念念不忘。此观点不敢苟同,甚至我都想,如果作者在我面前,我想想抽他,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民族冲突分分合合,可以习以为常,但英雄的赤胆忠心,鼓舞着中华民族近千年,不知道他说这话时候,脑子是不是用了。

祭奠完老子,更不能忘了儿子!潮河西北岸,有一个“七郎坟”据说是潘仁美将杨七郎乱箭穿身后,分尸扔入黑水河,有一条腿漂流至此,百姓收殓,葬于此山。可惜春节防火,护栏当道,无法上前拜谒。心中感怀杨家满门忠烈,父子英雄,行注目礼。

历史如白驹过隙,大明一统,燕王定都北京,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大明王朝最大威胁来自蒙古,故历代明朝皇帝重视修长城,徐达首修八达岭,后至嘉靖,戚继光负责修建这一带长城,古北口,金山岭本是一体,是近代行政归属不同,命名不同而已,罗哲文教授赞曰“万里长城最精华部分就在此”。潮河东,自然要树立戚继光将军的塑像,一袭战袍,威武簪盔,长须垂胸,手抚龙泉,矗立天地,不怒自威。

时至近代,战略要冲的古北口自然逃不过日寇的觊觎,1933年3-5月,国军二十五师,东北军在此浴血抗击日寇,留下悲壮而可歌可泣的一幕!血沃幽燕,天地同慨!天不作美,在我13年中秋参观过一次之后,两次至此,均不得前往,这次又因春节防火,暂不开放。实大憾也。 图中就是我枣庄籍民间抗战学者王功彬先生,素受抗战故事耳濡目染,汲取鲁南大地抗日文化熏陶,曾自费研究枣庄黄埔人,诸多大学抗战史客座教授。(具体事迹,自行百度)与志同道合者同行,遇高人岂可交臂而失之! 纪念馆之侧是“肉丘坟”,古北口抗战后,民间人士收敛无名将士遗骨共360具,共盛殓于此,当时国民政府何应钦题字,后沦陷后,日寇破坏,近几年重修。肃穆之地,不宜拍照,与王先生共同三鞠躬,告慰英灵!

参观纪念馆未果,下一目标,帽儿山战场。帽儿山,自御道口古村进入向东行1公里,有纪念碑就是。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帽儿山因抗日七勇士而扬名,山不高,但扼守古北口进出要道,东北军七个不知名勇士以六条步枪,一挺机枪,杀伤日军数百人,迟滞日军数日,后日寇丧心病狂,调飞机大炮轰炸,得此阵地,方知仅仅七人,日酋为之震撼,下令厚葬,立碑“支那七勇士”!何等气壮山河,何等热血男儿!哪个不是父母娇儿,如今名姓不知,不禁悲怆! 下图就是第一道防线,一个半隐蔽碉堡,上次来时候不开放,现在可以进去了,但也感觉阴气袭人。

走几分钟,就可以到山顶,这个弹坑,就是七勇士最后的阵地,也是他们最后牺牲的地方。每次至此,总心中难平。

 

山顶俯瞰,就是进华北的通道,可谓一马平川,此处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危险也是显而易见。曾有一些言论说抗战很多战士是被迫的,但他们为什么没有选择投降,而血战数日?这和他们受的教育有关系吗,据说很多战士都不识字,否则,不会留不下自己名字,这和骨子里中华民族精神传承密不可分,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总有一群精致利己主义的人,以高学历为伪装,实则骨子里的懦夫!好在我每次来,总能看到纪念碑前有新鲜鲜花,说明勇士血没有白流,国之今日,但愿如你所愿,不负牺牲。 与王先生共同三鞠躬,致敬后,不免泪湿双颊。

王先生静坐于此,缅怀,沉思......社会多一些家国情怀的宣传,也比连篇累牍的网红,明星好吧。

 

长城内外是我家

古北口以长城贯穿千年文化积淀。我不爱八达岭阳春白雪浓妆艳抹的长城,当然没有任何贬低之意,只是仁者见智。我喜欢古北口,是从长城开始的, 如果说卧虎山长城是古代战争的遗迹,蟠龙山长城日寇损坏的最多,古北口长城城关向东,就是蟠龙山长城,逶迤向东。这是晨光中的蟠龙山,蟠龙昂首真如龙,卧虎俯首更似虎!

晨登城关而俯瞰。

 

静静的潮河,不知道秋日碧空下,会美到啥程度

 

登山路的一瞥,你什么感觉。

拥挤的国道, 在等着进出京检查。辛劳的人们。

行至蟠龙山顶,山和城墙已经融为一体,虽然前面还有数不尽的烽火台,但安全原因,不敢再向前了。 说实话,行至此,的确有些两股战战了。再下山,碎石遍布,不建议年老体弱攀登。

 

登至半山,俯瞰向北,远处就是金山岭,近处就是还在睡懒觉的“古北口镇”。安详的似乎听得见鼾声。

 

这是蟠龙山的一段,我倒是以为,司马台有些被过度消费了,这样原生态的,真不多了。岁月如刀,剥蚀着苍老的墙体,块块碎砖岌岌可危,古老的城墙,新生的小树,演绎着生命的轮回。

这是夕阳下站在城墙高处远望蟠龙山,苍天如碧。

 

夕阳西下中,柔和的光线在小光圈的运用下,居然拍出来光斑,非空气清澈无杂质,没这效果吧!我记得上次还是在大理古城拍出这效果。

 

烽火台上的俯瞰。最爱夕阳下柔美光线,尽管只是短短一瞬间。

长焦最远端,远眺金山岭,想起来高枫的《大中国》“看那一条长城万里在云中穿梭”,壮美山河。

这烽火台还是保存比较完整,很庆幸,没有那么多的到此一游的名人字画。

用烽火台的窗口做框,拍摄出剪影的效果。

 

偶然间的一抬头,银月初上,如钩似刀,突然想起来,今天农历初六。还算月朔。抚摸我的头的月,不知道当年戍边将士,抗日英烈是否也曾抬头 仰望着边关冷月,想到远方的父母,妻儿,松花江上。

烽火台的天井,居然顽强的生活着一刻树,率直的砖强,遒劲的树枝。

天色渐暗,城关楼在灯光下,感觉凄冷。

再回首,感觉如果有几柱炊烟,袅袅腾空,画面会更美。

乡村小宅 ,古朴,总觉得门会突然打开 ,走出一位慈祥的奶奶爷爷。

晨曦下的城关楼,挂着全国重点文物,估计是最低调的了。村民收费,20联票,也是给他们增加了收入。

 

几个民宿家养的,倒是很老实,估计看到人多了,习惯了。

 

杨令公庙前,一个破旧的老院子引起我们俩兴趣,推柴门,掸灰尘,一些有年代感的物件映入眼帘。是不是暴露年龄了啊。

院子的残垣断壁瓦砾堆里,明显这个砖头应该是拆的长城砖,真有些心疼,但有带不走,但愿有人能珍惜吧。

古北口镇千年历史,文人骚客多留笔于此,水平各异,我感觉好多也挺水的,说的是谁,你们自己看吧。

御道口村的小景色,不逊色与人造的“古北水镇”,我始终对人造景点不感冒,尤其是古建筑里卖星巴克,炸鸡,煞风景,不喜勿喷。

这个城关据说是隋朝的,岁月沉积,地面抬升,官道淹没在黄土中了。

村里的老宅子随处可见,不知道是什么年代的,但我估计不少于60年,不知道下次还在吗。

这个房子像极了我小时候的场景。

赶巧,4月18日,周日这里逢集,我也乐得体味下人间烟火。寂静的山林,热闹的大集,古朴的街道,祥和的居民,

这个东西南方常用,北方不多见吧。

老姐妹们经常见面吧,但还有聊不完的话题,像极了我妈妈每次去买菜,总能和数不尽的人打招呼。

仔细看,城管在收费。

这个房子,据说是民国时候的,曾经的邮政局。

这条古御道是在没通火车之前进出的必经之地!康熙,乾隆,雍正,道光,咸丰,都从此经过,而且咸丰一去再也没有活着回来!后来,冯玉祥1924年北京政变在此返回,几年以后,抗战将士此走过,壮士许国,一去不返!日寇铁蹄又从此踏过!一位老人介绍,右边就曾是鬼子兵营!

古北口游览,少不了的美食,不给你们介绍山中走兽云中燕,猴头燕窝鲨鱼翅,,只给你们看看民间早点,尤其是金黄色的油饼,有食欲没。香浓的棒渣粥,流口水没。不知名的小咸菜,在香油滋润下,闻到香味了没?

原计划一天,但兴致一来,的确一日计划有些紧张,索性民宿住了一宿,推荐“醉候亭”,就在城楼下,御道村口,老板实在。丰俭由己,别说我广告啊。我和人家老板素未平生的。 再啰嗦一句,推荐做S5市郊铁路,线路时刻表百度查,随时可能会调整,想去那个水镇,下火车也有班车。匆匆两日,虽腿酸腰疼,但也是情酣志高。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出来溜达溜达吧,比宅在家强。

国际诗歌网原创,作者:国际诗歌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jsgxh.com/lu-you-wen-xiao/5802.html

7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后发表评论

上一篇

“遵义杯”第五届《中国最美游记》入围作品:旅 游 日 记II陈国清II四川省

下一篇

致敬袁隆平——田畴上的父亲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