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杯”《中国最美游记》入围作品:永远的圣地II周汉兵

“井冈山杯”《中国最美游记》入围作品:永远的圣地II周汉兵

永远的圣地

□周汉兵

在我心中,井冈山永远是一团火,一团可以燎原的星火。在长征的岁月里,这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势传播全国;在和平的日子里,这团火依然温暖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窝。
多年来,在我心中有一个愿望,就是到井冈山去走一次。机会缘于来了,我被派到井冈山干部学院学习。在激动、期待中,我怀着一颗朝圣的心奔赴井冈山。
车过井冈山麓的厦坪镇菖蒲古村,迎面而来的是一面上书“井冈山”三个红色大字的巨型红旗形状的雕塑。霎时,我的心被剧烈震荡,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整个村落宛如一幅江南水墨画:村前小桥流水,清澈见底,村后青山翠绿,花木葱郁;村中幢幢民宅,青砖黛瓦,尽显风情。

第二天开班。换上红军服、戴上八角帽,举行授旗仪式……简短而庄严的仪式,让我这个只是穿上红军军装的学员心灵再一次受到撞击,我意识到,此行我不是游客,不只是过客,更应当是井冈山精神的传承人,在井冈山的10天,我听过很多故事,走过很多地方,感受很多传奇。那些故事,那些足迹,那些传奇,让我心潮起伏。至今,我一直在历史与现实时空之间来回交错,在温暖与感动中交替回味。

站在朱总司令题写的“黄洋界”纪念碑前,发生在1928年8月30日的黄洋界保卫战仿佛历历在目。“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是何等的气壮山河!

在山顶,看着红军当年作战的工事、营房和战壕,我似乎清晰听到了昔日红军奋战的呐喊,看到了那战火硝烟;在哨口阵地上,那门有些锈迹的迫击炮,分明让我看到了红军的一鼓作气,看到了敌军的溃不成军;在松柏间,那峰险路陡、坎坎坷坷、曲曲弯弯的狭窄山路上,我依稀看到了朱德军长那一颤一颤的扁担,分享到挑粮战士的豪迈;在红军第四军黄洋界哨口营房旧址里,那简陋得不再简陋的陈设,让我意识到当年岁月的艰苦,感叹红军战士的顽强。

小学时,读到《八角楼的灯光》时,我一直想象着八角楼是多么雄伟。来到茅坪村,一眼就看见了八角楼。眼前的八角楼,只是一栋土砖结构的两层楼房,因高耸的天窗呈正八角形而名。80余年风雨,前院的墙上仍留有红军战士写的标语,那字迹虽然早已斑驳退色,但依然可以领略到红军战士“力透纸背”的气度。
登上八角楼,室内那些沧桑的床架、桌子、砚台、油灯、茶几、高背椅等物件,都在述说历史的故事。这些物件,都是毛泽东在这里居住时用过的原物,都被屋主人小心翼翼珍藏了数十年。
看着这些简陋、破旧的陈设,我似乎看到了当年的现场:腿部受伤的毛泽东,住在这位老中医家中家治伤。每天夜晚,这八角楼的灯光通夜长明,毛泽东在这个普通的民居八角楼上彻夜难眠,在那微弱的油灯下苦苦思考着中国革命的现状和前进的方向。他以睿智的思想和洞察一切的目光,成就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经典文献,找到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和胜利方向,以“星星之火”燎原全国。
来到雷打石,我们以红军学员的身份宣誓。我们举起右手、握着拳头,是那么严肃认真。因为,在我们心里,这里是神圣的。
随后,我们来到荆竹山,顺着溪沟,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地方前行。蜿蜒起伏的山脉之间翠竹葱茏,而脚下却是崎岖不平。尽管这些路都已经用卵石、石块铺成,但走惯了城市里的水泥路,我们依然有些不适应。不知是谁的提议,大家开始唱起红歌。一路红歌,一路旋律,一路振奋,让我在这满目苍翠的绿意下触摸到井冈深处无处不在的红色精魂。

中午时分,我们来到了红军第四军医院旧址和小井红军烈士之墓前。在小井红军第四军医院,当年130多名正在这里养伤的重伤员,没有逃过敌军的追剿,全部被敌人活活枪杀在这里。当年,英雄们倒下后,隐蔽在深山密林里的井冈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将战士的遗体掩埋在这块稻田中。渴望光明的群众,舍生忘死演绎了一幕幕动人的军民鱼水情。
井冈山,这里有着太多的感动。

在“红米饭,南瓜汤”的岁月里,全军上下,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当时,按规定领导人晚上办公可以燃三根灯芯,但毛泽东只燃一根灯芯读书著作。朱德虽年纪较大,但坚持和战士们一起翻山越岭去挑粮。师长张子清身负重伤,可是却把别人送给他消毒的食盐全都送给其他负伤的战士。

小小年纪即投身革命的曾志,跟随红四军主力奔赴战场,不仅留下了一段“井冈送子”的动人佳话,而且始终有着博大的情怀。后来虽官至高位,但始终简朴、不张扬。去世后,也只在在小井红军烈士之墓旁边的小山包上一棵碗口大的松树下,留下了一块小小的墓碑,碑上镌刻着“魂归井冈——老红军战士曾志”几个字。
令人感动的,还有当地群众的无私。虽然当时的井冈山,民不过两千,产谷不过万担,可是红军来到之后,家家户户敞开了胸怀,男女老少张开了手臂。他们送来了红薯,捧上了草药,背来了拥军鞋。

红军战士江治华的孙女江满凤,井冈山景区的一名保洁员,坚持一边保洁,一边哼唱客家山歌。因为演唱《红军阿哥慢慢走》这首歌出名后,不少地方都来高薪聘请她,可她却哪里也不去。她说,她就喜欢在山上唱歌,她要让更多的人记住井冈山,记住牺牲的红军先烈。这是

 



“井冈山杯”《中国最美游记》第三届文学艺术大赛开始啦!       “井冈山杯”《中国最美游记》第三届文学艺术大赛旨在激励更多文学创作者,以美学眼光审视祖国大好河山,以真情实感抒情达意,挖掘更多的生态旅游文化、民族文化、美食文化和宗教文化内涵,为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

主办单位:

国际诗词协会
国际诗歌网
中国最美游记评审委员会
协办单位:
井冈山红色故事教育基地
匡庐书画院
东方旅游文化网
博海书香公众平台
承办单位:
北京博海书香文化艺术有公司
赞助单位:
江西修江王酒业有限公司
佰俪皇后鞋业
桂林谷子珠宝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bhsx08@sina.com  (欢迎通过电子邮件投稿,严禁重复投稿,电子版投稿后,无需再寄纸稿。投稿标题写作者姓名和作品标题。
投稿请注明详细联系地址、邮编、电话、微信号,投稿后请关注博海书香公众号:bhsx272580736和国际诗歌网:www.gjsgshxh.com 每天将发表入选作品)。
联 系 人: 戴三星     丁红梅
联系电话:010-56140133    13691058281

国际诗歌网原创,作者:国际诗歌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jsgxh.com/lu-you-wen-xiao/3144.html

1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后发表评论

上一篇

七律 观河南安阳文峰塔(姚文长)

下一篇

女人的天空 II梁银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