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兰)奥尔加·托克祖克 | (奥地利)彼得·汉德克
(图片来自“人民日报海外网”)
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最新消息,北京时间10月10日19时许,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8年和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分别授予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克祖克(Olga Tokarczuk)和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
2017年,评审诺贝尔文学奖的机构瑞典文学院的院士卡塔琳娜·弗罗斯滕松的摄影师丈夫阿尔诺卷入性侵丑闻,瑞典文学院陷入严重的信任危机,多名院士先后辞职抗议,致使2018年文学奖暂缓,推迟至2019年一同颁布。
据介绍,今年和去年的诺贝尔奖奖金均为900万瑞典克朗(约合650万人民币)。
奥尔加·托克祖克 简介奥尔加·托克祖克,生于1962年。当代波兰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毕业于华沙大学心理学系,1987年以诗集《镜子里的城市》登上文坛,而后接连出版长篇小说《书中人物旅行记》《E.E》《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等,受到波兰评论界的普遍赞扬。她善于在作品中融合民间传说、神话、宗教故事等元素,观照波兰的历史命运与现实生活。曾两次获得波兰文学最高荣誉“尼刻奖”评审团奖,四次获得“尼刻奖”读者选择奖。2018年获得国际布克奖。代表作:《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太古和其他的时间》 彼得·汉德克 简介彼得·汉德克,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当代德语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1973年获毕希纳奖,2009年获卡夫卡文学奖,2014年获得国际易卜生奖。著有小说《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重现》《无欲的悲歌》《左撇子女人》,剧本《骂观众》《卡斯帕》《形同陌路的时刻》等。在文学创作之外,汉德克与文德斯合作编剧的《柏林苍穹下》成为影史经典,他导演的电影《左撇子女人》曾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代表作:《无欲的悲歌》
瑞典文学院自1786年创建,以维护和发展瑞典文学和文字为宗旨。18名终身院士组成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每年10月的某个星期四发布当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以表彰在文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自1901年首次确定文学奖获奖者至今,共有114人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其中有14位女性。
2018年取消“开奖”的决定也并非特例,在此之前,瑞典文学院曾七度没有在当年颁发诺贝尔文学奖,其中1914年、1918年以及1940年至1943年因战争原因完全停颁;1935年原因未知。另外在1915年、1919年、1925年至1927年以及1949年,由于缺少合适的获奖者而推迟一年颁发。
而在诺贝尔奖历史上,文学奖仅4次由两人分享,分别是:
190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法国诗人米斯特拉尔和西班牙喜剧作家埃切加赖;
191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同为丹麦人的卡尔·阿道夫·耶勒鲁普和彭托皮丹;
196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希伯来语作家阿格农和德语瑞典作家内莉·萨克斯;
1974年,两位同为瑞典国籍的作家艾温特·约翰逊和哈利·马丁逊获奖。
【近十年获奖者一览】
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取消颁发
2017年: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
获奖理由:“在伟大情感的小说世界中找到现实世界与虚幻深渊的连结”。
代表作品:《长日将尽》《别让我走》《被埋葬的记忆》。
2016年:美国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
获奖理由:“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
代表歌曲:《答案在风中飘》《时代在变》《像一块滚石》。
2015年:白俄罗斯女作家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获奖理由:“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代表作品:《战争的非女性面孔》《最后一个证人》《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
2014年: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获奖理由:“用记忆的艺术展现了德国占领时期最难把握的人类的命运以及人们生活的世界”。
代表作品:《星形广场》《暗店街》《青春咖啡馆》。
2013年: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
获奖理由:“当代短篇小说大师”。
代表作品:《逃离》《快乐影子舞》《爱的进程》。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
获奖理由:“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代表作品:《红高粱》《酒国》《丰乳肥臀》。
2011年:瑞典作家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
获奖理由:“通过凝炼、透彻的意象,他为我们提供了通向现实的新途径”。
代表作品:《途中的秘密》《看见黑暗》《悲哀贡多拉》。
2010年: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获奖原因:“对权力结构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对个人的抵抗、反抗和失败给予了犀利的叙述”。
代表作品:《绿房子》《城市与狗》《酒吧长谈》。
2009年:德国女作家赫塔·缪勒
获奖理由:“专注于诗歌以及散文的率真,描写了失业人群的生活图景”。
代表作品:《光年之外》《河水奔流》《呼吸钟摆》。
2008年: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
获奖理由:“新起点、诗歌冒险和感官迷幻类文学的作家,是在现代文明之外对于人性的探索者”。
国际诗歌网原创,作者:国际诗歌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jsgxh.com/news/3860.html
文章评论